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_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的时间轴

原子物理的发展史?

发现中子,中子不带电质提出者量约等於5.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这些电子带负电荷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中性原子 11年前后新西兰出生的物理学家卢瑟 福把一束变动的α粒子射向一片极薄的金 箔他惊奇地发现过去一直认为原子是实 心球而这种由实心球紧密排列的金箔竟 让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象金 箔不在那而似的但也有极少数α粒子发 生偏转或被笔直弹回.质子的质量

人类在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_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的时间轴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_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的时间轴


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_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的时间轴


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就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序号。原子序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和性质。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排布是指电子在原子核外按照能量高低不同分布在不同轨道上。电子云是用来描述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概率分布。

英国自然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个原子的理论模型。虽然,经过后人证实,这是一个失败的理论模型,但,道尔顿次将原子从哲学带入化学研究中,明确了今后化学家们努力的方向,化学真正从古老的炼金术中摆脱出来,道尔顿也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代化学之父”。

葡萄干布丁模型

在汤姆生提出葡萄干无论从哪一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古老的光学终于可以被完全包容于新兴的电磁学里面,而“光是电磁波的一种”的论断,也终于为争论已久的光本性的问题下了一个似乎是不可推翻的定论(我们马上就要去看看这场旷日持久的精彩大战)。电磁波的反射、衍射和干涉实验很快就做出来了,这些实验进一步地证实了电磁波和光波的一致性,无疑是电磁理论的一个巨大成就。布丁模型同年,日本科学家提出了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随着科学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

在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在玻尔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很好地解释了许多复杂的光谱现象,其核心是波动力学。目前,自旋现象的实质还在探讨当中。

人类在探索原子结构奥秘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1、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 家德谟克利特等人认为 : 万物是由大量的不可分割 的微粒构成的,即原子。

土星模型,认为电子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原子核外围的一个固定轨道上.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随着科学④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电子云模型(几率说),为近代量子力学原子模型.的进步,氢原子线状光谱的事实表明行星模型是不正确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接受了普朗克的量子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子概念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的原子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氢原子的线状赫兹的名字终于可以被闪光地镌刻在科学史的名人堂里,可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严肃的科学家,赫兹当时却没有想到他的发现里面光谱,但对于更加复杂的光谱现象却无能为力.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

人类揭示原子结构的历史是什么

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向正极偏折与管中气体种类,电极材料无关,可有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相同荷质比(1.76108coul/g)

2.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 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 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物质由原子组 成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毁灭在 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分割他们的性质 在化学反应中保持不变。

土星模型

.3、1811年意大利科学 家阿伏加德罗提出了 分子的概念他认为气 体分子是由几个原子 构成的.1860年 化学界确立了原子分 子论.原子分子论的问 世标志化学真正成为 一门科学并得到较快 发展.

4、1869年,已有63种元素为科学家所认识,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各元素按原子量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了自然界的一条基本规律---元素周期律。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 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得出了阴极射线 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测定了这种粒子流 的荷质比然后他做了各种气体的阴极射 线发现现象相同于是得出结论:这种粒 子必定是所有物质的共同组成部分这就 是人们后来所说的电子

6、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7、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出新的原子壳层结构模型他发现了氢原子光谱。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2000字作文?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的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被弹回的很少,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②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汤姆生的学生)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的贡献是把古代模糊的原子说发展为科学的原子理论,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认为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像一个实心的玻璃球不可再分。

故为: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是一个体积很小而又很坚硬的不能穿透的核;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核外电子在核四周作高速运动);

原子结构模型在的近代科学提出的什么模型

3、化学键合:化学键合是指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合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类型,这些类型取决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性质。分子结构:分子结构是指分子中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空间构型。

故为:古典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量子论物理学家德布罗意、薛定谔和海森堡等人,.

α粒子撞击铍原子

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于1904年提出了什么原子结构模型

电子电量(e)=1.610-19库仑

(1)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荷,且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故填:原子核带正电荷,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荷,且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5、20世纪20年代以来 现代模型(电子云模型) 电子绕核运动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对于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在一个确定时刻其空间坐标与动量不能同时测准,这是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1927年提出的的 测不准原理。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③有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

②原子核带正电,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在19世纪末受到了新的科学发现的冲击。1879年,英国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汤姆生利用阴极射线能被电场和磁场联合偏转的作用,验证了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是原子的共同组成部分,并称之为电子。1903年电子发现者汤姆生提出一个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由于原子对外不显电性,所以原子是一种正电荷平均分布着的粒子,电子嵌在原子中,如同葡萄干嵌在面包中一样。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原子模型发现史上有几个科学家,分别是谁

少部α粒子产生大角度偏折

在原子的发现史上,有无数的人为之做出过贡献,贡献比较大的有:

拉塞福(11)

1、道尔顿原子模型:①原子都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3)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说明金的原子核不能被穿透;大多数a-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说明原子几乎是一个中空的球体,

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

2、汤姆逊

约瑟夫·约翰·汤姆逊1897年发现电子,否定了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模型,指出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原子好似一块“葡萄干布丁”(Plum pudding)。

①电子是平均的分布在整个原子上的,就如同散布在一个均匀的正电荷的海洋之中,它们的负电荷与那些正电荷相互抵消。②在受到激发时,电子会离开原子,产生阴极射线。

3、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4、13年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原子结构史

2、波尔模型:波尔模型引入了量子力学的概念,认为电子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能级上运动。这个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现象,即氢原子光谱线的频率与氢原子能级之间的能量有关。然而,这个模型不能解释更复杂的原子和分子的光谱现象。

原子结构发展史

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难解的谜题。她像一个神秘的少女,我们天天与她相见,却始终无法猜透她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的现代文明,从电脑,电视,手机到核能,航天,生物技术,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不依赖于量子论。但量子论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却依然难以回答。在自然哲学观上,量子论带给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动,甚至改变了整个物理世界的基本思想。它的观念是如此地革命,乃至最不保守的科学家都在潜意识里对它怀有深深的惧意。现代文明的繁盛是理性的胜利,而量子论无疑是理性的成就之一。但是它被赋予的力量太过强大,以致有史以来次,我们的理性在胜利中同时埋下了能够毁灭它自身的种子。以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玻尔(Niels Bohr)都要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而感到困惑,那他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

实验根据

结论

道耳吞(1803)

根据质量守恒及定比定律提出原子说

原子为最小单位

汤木生(1897)

阴极射线管实验

发现电子

阴射线即为电子流

提出西瓜模型:质量和正电荷均匀分布,而电子埋於其中

油滴实验测得电子电量

阴极射线与油滴实验决定电子质量(9.110-31kg)

α粒子散射实验

大部α粒子直线通过

推翻(2)现象以及原因:①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原子模型,建立核原子模型

核原子模型:原子中带正电的粒子聚集成原子核具有原子大部分的质量,电子绕核转动

汤木生(13)

使用质谱仪测各元素质量数

拉塞福(19)

α粒子撞击氮核

发现质子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①道尔顿实心球式原子模型; ②卢瑟福行星运转式原子模型;③汤姆孙葡萄干面包式原

故选A.

③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904年提出“葡萄干面包式”的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原子结构模型.

⑤13年丹麦物理学家波尔(卢瑟福的学生)引入量子论观点,提现代量子力学模型出电子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要具体名称

③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是很少被弹回金原子核质量比α粒子大很多,赫兹的装置在今天看来是很简单的:它的主要部分是一个电火花发生器,有两个相隔很近的小铜球作为电容。赫兹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两个相对而视的铜球,然后合上了电路开关。顿时,电的魔力开始在这个简单的系统里展现出来:无形的电流穿过装置里的感应线圈,并开始对铜球电容进行充电。赫兹冷冷地注视着他的装置,在心里面想象着电容两段电压不断上升的情形。在电学的领域攻读了那么久,赫兹对自己的知识是有充分信心的,他知道,随着电压的上升,很快两个小球之间的空气就会被击穿,然后整个系统就会形成一个高频的振荡回路(lc回路),但是,他现在想要观察的不是这个。当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

原子结构模型的主要演变过程1、思考“大物质与小物质”的关系 公元前 400 多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提出万物由原子构成的思想,认为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小球.2、小物质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19 世纪初,道尔顿对小物质的思考,创立了原子学说,基本观点包括: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见的,不可再分的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自生自灭; ②同种类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的原子性质不同; ③每一种物质都由特定的原子组成.原子学说成为 19 世纪初化学理论的基础,推动了 19 世纪化学的迅速发展. 3.神秘的绿色荧光------电子的发现,产生“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逊对“阴极射线管”的研究,得出结论:原子并不是物质可分性的极限,从原子中可以进一步分出电子.提出“葡萄干布丁模型”----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行.这个模型,电子分布在球体中很有点像葡萄干点缀在一块蛋糕里,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或“葡萄干布丁模型”.从此,人们打开了神秘的原子世界的大门,进入了微观世界的新纪元.汤姆逊的实验设计得很巧妙,然而其物理思想其实很简单:如果射线是带负电的,它们不仅能被磁铁偏转,也应该在电场中偏转.汤姆逊制作了一个类似于赫兹实验用的克鲁克斯管,把偏转金属板放在放电管内,金属板上加一个电压形成电场,当阴极射线通过电场时,没有观察到任何持续而稳定的偏转.但细心的汤姆逊没有放过实验中出现的非常细微的异常现象.他发现在金属板上外加电压的瞬间阴极射线出现短暂的偏转,然后很快地回到管壁标尺的中点. 汤姆逊抓住这瞬间的异常,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他认为,当阴极射线穿过气体时会使气体变成导电体,射线将被导电体包围起来,屏蔽了电的作用力,就像金属罩把验电器屏蔽起来一样,使它不受外部的电作用.由此,汤姆逊利用了当时的真空技术,将放电管内的空气一直抽到只剩下极小量的空气时,终于排除了电离气体的屏蔽作用,使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发生了稳定的电偏转,偏转的方向表明射线带的是负电荷,取得了前人没有得到的新的物理测量结果.汤姆逊成为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4. 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卢瑟福做过多次α粒子去轰击金箔的实验,观测的结果和汤姆逊的葡萄干蛋糕模型符合得很好.盖革和卢瑟福的学生马斯登又重复着这个已经做过多次的实验,奇迹出现了!他们不仅观察到了散射的α粒子,而且观察到了被金箔反射回来的α粒子.卢瑟福陷入深深的思考-----“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就像你对着卷烟纸射出一颗15英寸的炮弹,却被反射回来的炮弹击中一样地不可思议”. 卢瑟福对α 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证实了原子中带正电的原子核只是一个体积极小,质量大的核,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作用而在核外围空间运动,产生核式原子模型, 推翻了他的老师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 然而,卢瑟福原子模型存在的致命弱点是正负电荷之间的电场力无法满足稳定性的要求.5、核外的量子化轨道----玻尔模型 玻尔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定原子只能处在分立的定态之中,而且的定态就是原子的正常态.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这样的原子图像: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量愈高;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 h/2π的整数倍决定;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关系由 E=hν给出.玻尔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描绘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但是波尔理论只限于解释氢原子或类氢离子的光谱,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的光谱.还有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薛定谔方程等理论为近代量子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20世纪20年代中期建立的量子力学理论,使人们对于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建立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对实验中的某些细小误的研究,也许就是新理论产生的基础.

在浓云密布的天空中,出现了一线微光。虽然后来证明,那只是一颗流星,但是这光芒无疑给已经僵硬而老化的物理世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生机,一种有着新鲜气息和希望的活力。这光芒点燃了人们手中的火炬,他们去寻找真正的永恒的光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