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儿童简单水墨画

听朱老师评课《桥》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8

昨晚八点守在CCtalk上听朱老师评江苏卞峰老师讲的《桥》,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听完收获颇多。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儿童简单水墨画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儿童简单水墨画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儿童简单水墨画


教学重点:

朱老师先从文本解读,单元目标,课后习题,和《穷人》比对这四方面帮助大家理清教学思路。然后为我们朗读了这篇文章,谈谈他会怎么上这节课。

一、分析课文

2.看单元目标: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学习读的基本方法:关注环境、人物、情节。

3.再看课后习题:第二题问的是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第三题是画出描写雨、桥和洪水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第四题是才点名人物关系,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这三个问题刚好对应人物,环境和情节,紧扣了单元目标。

4.看完以上三点,怎么教呢?不着急,再看看《穷人》,看出两篇文章的关联和不同之处。

二、评课。

1.卞峰老师正是将课后习题变成了教学环节。这样上课,对教师目标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读旁白如果背的出,直接背课文,这样有助于和学生交流。

三、朱老师谈他会如何上这篇课文。

1.先读再让学生分享,而不是先分享再去读。没有读作为基础,学生的发言会不够广。

2.通过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从这样的视角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六年级学生,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分析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学生会毫无长进。读文学作品,最怕的是给人物形象贴标签。越是好的作品,人物形象越是复杂。怎么去感受人物形象?不只是看人物描写方法,通过环境描写也可以感受人物形象。比如体会“像泼,像倒”,什么叫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没腿深的水里。这样的“一揪一推”想到了什么,将这两个进行比较。力气花在这些地方,把这里讲透了,老汉的形象才会凸显出来,学生体会的才深刻。有了环境描写,学生自然会分享地更广,思维更加活跃,用这样的思路上课,学生会给你惊喜。

四、边听边讨论,摘录江苏的许家芳老师对《桥》这课的评课 。

A、精彩之处:

2. 强调了“速读”、“批注”旧知,意识好,利于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习惯。

3.整体看课的流程有一定的设计感。细节上:

(1)词语的分类读

(2)师:“老汉和小伙子被3、播放音乐,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描写的场景洪水吞没了,按理说就可以结束了,但作家谈歌却这样写到”,这一句过渡转换得好,引出出乎意料的结果。

(3)情感升华处的设:造了新桥,怎么命名?包括后面延展出生活中这样舍己为人的各行各业的英雄无处不在,点出文章人文要素自然。

(4)根据老师聚焦人物形象展开的教学流程,板书倒也算简洁

B、个人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

1.感觉流程的设计重文章的人文要素,感知人物形象忽略了置于一定的情节之中,在品读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句子前,是否先梳理文章的三个部分“山洪咆哮、指挥过桥、祭奠父子”,也就是厘清情节,板书上作些构思,也就偏向语文要素去设计板书,使板书既能概况情节,又能展示课堂流程,还能更深层次地训练孩子的思维。以改变不能展现思维过程的重人文要素的原有板书。

2.语言过渡还可以再自然些

听完朱老师的评课和大家的讨论,着实佩服,对文本解读,教学思路又有了新的体会。网络教研促进自我成长,感谢朱老师的。期待下周二的《童年的水墨画》。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

3 教师的语气给我感觉没有真正走入文本,有的地方调侃不太合适,如“要不要奖励?”处的有意调动,在那么紧张的氛围中,在生命遇到威胁处有意让全班同学发笑,容易让孩子“出戏”。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8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教师工作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1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够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活力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日,让我们一齐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我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我。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资料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期望把自我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进取,并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当是很多的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本事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资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一样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我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教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语文教师工作随笔2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我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异常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所以,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梦想舞台。

“这样,你把许张兵和季晋洲一起叫到办公室来。”一会,满脸怒气的许张兵和满脸泪水的季晋洲来了,还未等我开口询问,许张兵就气呼呼地说到:“我又没有欺负他,是他自己摔倒的,关我什么事?”。“这孩子欺负别人还有理了。”我心想,可转念一想,难道真的是冤枉他了?

于是我心平气和地问到:“那么你能说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许张兵说到:“我在队伍里排队,也没看见他从后面走过来,当时我的脚这样伸着,他自己不长眼睛,走过来绊倒在我的脚上摔倒了,”我问季晋洲:“是这样吗?”他点了点头,说到:“是的,我当时走得很着急,也没看见他的脚。”“他们都说我欺负他,我根本就没看见他走过来。” 许张兵又说到。

我明白了整件事情的经过,但我并没有急于指出许张兵同学的错误,而是转过身对他说:“这样吧,钟老师先给你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个大型超市,员工把超市的玻璃擦得很干净,可正是因为太干净了,一个顾客没看见玻璃,一头撞了上去,撞得头破血流,惨不忍睹,顾客花去了许多费,于是顾客要求赔偿,可超市却认为这是顾客自己造成的,拒绝赔偿,后来这事闹上了法庭,依你看,法庭会怎么判决呢?”

他想了半天,回答到:“唉,大概超市总要赔偿的吧,因为毕竟这是超市的玻璃太干净造成的后果,可超市也有点冤枉的。”听着他稚嫩的话语,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许张兵,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的判决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顾客的摔倒正是由于超市的过失造成的,超市对顾客进行了赔偿,不管你是不是故意,那么你觉得今天这件事你有吗?”他没有立即回答我的提问,而是立刻转过身一脸诚恳地对季晋洲说:“对不起,你摔疼了吗?”此时的季晋洲也友好地摇摇头,说道“没关系。”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会心地笑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脑教训他,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他的“前科”而带着有色处理这件事。 是啊,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作为一名老师,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指出他的错误,让其改正,也许批评是免不了的,但如何让孩子愉快的接受批评,认识错误?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也许劈头概脑的批评,严厉的指责也能使孩子认识错误,殊不知这是以践踏孩子的自尊为代价的。所以批评也需要巧妙地批评。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3

如何把握儿童诗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的目的呢?结合近日对语文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学,我认为,创造生动的情境,孩子用心灵去感受诗中情感,在诗情与童心的融汇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篇章。

一、交流中生共鸣

《我想》一诗行文跳跃,想象大胆奇丽,表达了一个孩童内心的美好愿望,极富韵律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注意学生做到初读了解诗的内容美,赛读感受诗的节奏美,默读想象诗的意境美,品读体会诗的语言美。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到诗中表达的绿化环境、美化春天、探索奥秘、让世界更美的纯真愿望。品读时,孩子们找出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这些生动的用词,感受到了“悠啊,悠……”“长啊,长……”“望啊,望……”“飞啊,飞……”

这种强烈的韵律美,并在教师课件制作的“柳絮飘扬、孩童托腮展望”的情境中进入了想象的天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与诗中孩童一起展开想象:“我仿佛看见了草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孩子们高兴地唱着春天的歌谣”;“我看见了一棵棵茂盛的树长起来了,绿荫如盖”;“蓝天飘着白云朵朵,令人神往”……孩子们的心灵体会加深了,童心与诗情迸出了火花。学生与诗人在交流,形成了共鸣,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诗的情境美。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共鸣中再创造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儿童诗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留有许多空间可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补充再现美的诗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我想》一节写到:“我想飞到更远的地方去,不过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教学时就能够借此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还想飞到哪些地方去?你能接下去写一写吗?”再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教师启发学生回顾童年:“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你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吧。”

儿童诗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富情趣,对生活更加热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有其独到之处。这将成为我们继续探索研究的又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美的儿童诗从学生的笔下流泻而出!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4

有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异常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经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教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教师应注意从正面、进取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5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异常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本事的培养。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梦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7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个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运用太阳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备《太阳》这一课时,我首先与同级老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几种说明方法。定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由浅到深,层层突破。

为了让学生能更了解这个远离我们地球的恒星,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太阳的,并物尽其用,用这些做了生动的课件。在同级老师上了后,我们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案做了修改,例如:学生在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时,由于老师不够,学生不会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较多,在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设计的问题不够明确,学生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也较多,小组讨论后的效果不明显。同级老师上完课后,我们科组的许多老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因此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都做了修改。

在轮到我自己上课时,我先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从故事发生的不可能从文中找出有力证据,有简洁的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并适时总结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讲解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遵循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从文中找相关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意见,汇报时教师做简单总结就可以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我还不忘出示关联词语的小练习。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有所获,基本上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置的环节比较多,以至于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再有,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多巡堂,察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课二反思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我在上五3.背诵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年级的语文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做好生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听朱老师评课《桥》

昨晚八点守在CCtalk上听朱老师评江苏卞峰老师讲的《桥》,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听完收获颇多。

朱老师先从文本解读,单元目标,课后习题,和《穷人》比对这四方面帮助大家理清教学思路。然后为我们朗读了这篇文章,谈谈他会怎么上这节课。

一、分析课文

2.看单元目标:本单元的阅读目标是学习读的基本方法:关注环境、人物、情节。

3.再看课后习题:第二题问的是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找出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第三题是画出描写雨、桥和洪水的句子,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第四题是才点名人物关系,讨论这样写的好处。这三个问题刚好对应人物,环境和情节,紧扣了单元目标。

4.看完以上三点,怎么教呢?不着急,再看看《穷人》,看出两篇文章的关联和不同之处。

二、评课。

1.卞峰老师正是将课后习题变成了教学环节。这样上课,对教师目标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读旁白如果背的出,直接背课文,这样有助于和学生交流。

三、朱老师谈他会如何上这篇课文。

1.先读再让学生分享,而不是先分享再去读。没有读作为基础,学生的发言会不够广。

2.通过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从这样的视角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六年级学生,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分析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学生会毫无长进。读文学作品,最怕的是给人物形象贴标签。越是好的作品,人物形象越是复杂。怎么去感受人物形象?不只是看人物描写方法,通过环境描写也可以感受人物形象。比如体会“像泼,像倒”,什么叫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没腿深的水里。这样的“一揪一推”想到了什么,将这两个进行比较。力气花在这些地方,把这里讲透了,老汉的形象才会凸显出来,学生体会的才深刻。有了环境描写,学生自然会分享地更广,思维更加活跃,用这样的思路上课,学生会给你惊喜。

四、边听边讨论,摘录江苏的许家芳老师对《桥》这课的评课 。

A、精彩之处:

2. 强调了“速读”、“批注”旧知,意识好,利于培养孩子“学以致用”的习惯。

3.整体看课的流程有一定的设计感。细节上:

(1)词语的分类读

(2)师:“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按理说就可以结束了,但作家谈歌却这样写到”,这一句过渡转换得好,引出出乎意料的结果。

(3)情感升华处的设:造教师:搜集,制作课件。了新桥,怎么命名?包括后面延展出生活中这样舍己为人的各行各业的英雄无处不在,点出文章人文要素自然。

(4)根据老师聚焦人物形象展开的教学流程,板书倒也算简洁

B、个人觉1.文本解读:《桥》这篇课文真正有意思的地方是在短句和环境描写中。得可以改进的地方:

1.感觉流程的设计重文章的人文要素,感知人物形象忽略了置于一定的情节之中,在品读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等句子前,是否先梳理文章的三个部分“山洪咆哮、指挥过桥、祭奠父子”,也就是厘清情节,板书上作些构思,也就偏向语文要素去设计板书,使板书既能概况情节,又能展示课堂流程,还能更深层次地训练孩子的思维。以改变不能展现思维过程的重人文要素的原有板书。

2.语言过渡还可以再自然5、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些

听完朱老师的评课和大家的讨论,着实佩服,对文本解读,教学思路又有了新的体会。网络教研促进自我成长,感谢朱老师的。期待下周二的《童年的水墨画》。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8篇

3.关于配乐。教学环节中使用配乐,首先思考配乐是为了什么?如果只是为了渲染气氛,这是不够的,这只是层。第二层是通过配乐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字。第三层是通过配乐使得音乐变成了整节课堂的一种教学资源,直抵学生的内心,直抵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对随笔有些了解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教师工作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1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也不断在反思:应当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如何让孩子在我的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对语文的热爱我觉得一节好的语文课能够体此刻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母亲的呼唤》一课,以"母亲的呼唤"为线索,写了作者儿时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实,感人至深。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活力的导语:“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母亲。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母亲。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日,让我们一齐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简短的一段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正是基于对自我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经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资料。”一年多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的确,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课堂上,教师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我。每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资料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同学们都期望把自我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们都表现得十分进取,并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2、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当是很多的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本事才能不断练习、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资料,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一样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班还设立了图书角,让同学们捐赠出自我喜爱的图书,作为公共资源分享给更多的同学,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

3、引进生活的活水。

于漪教师提出:“语文应和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挤到无穷无尽的练习中,学生几乎不读书不看报,与自然接触少,与接触少,学语文的源头活水被堵塞,积淀储存少得可怜,又怎能学好语文呢”所以在教学中经常引进生活的活水,运用多种课型,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能够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自我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异常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所以,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想的梦想舞台。

“这样,你把许张兵和季晋洲一起叫到办公室来。”一会,满脸怒气的许张兵和满脸泪水的季晋洲来了,还未等我开口询问,许张兵就气呼呼地说到:“我又没有欺负他,是他自己摔倒的,关我什么事?”。“这孩子欺负别人还有理了。”我心想,可转念一想,难道真的是冤枉他了?

于是我心平气和地问到:“那么你能说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吗?” 许张兵说到:“我在队伍里排队,也没看见他从后面走过来,当时我的脚这样伸着,他自己不长眼睛,走过来绊倒在我的脚上摔倒了,”我问季晋洲:“是这样吗?”他点了点头,说到:“是的,我当时走得很着急,也没看见他的脚。”“他们都说我欺负他,我根本就没看见他走过来。” 许张兵又说到。

我明白了整件事情的经过,但我并没有急于指出许张兵同学的错误,而是转过身对他说:“这样吧,钟老师先给你讲一件真实的事情,有一个大型超市,员工把超市的玻璃擦得很干净,可正是因为太干净了,一个顾客没看见玻璃,一头撞了上去,撞得头破血流,惨不忍睹,顾客花去了许多费,于是顾客要求赔偿,可超市却认为这是顾客自己造成的,拒绝赔偿,后来这事闹上了法庭,依你看,法庭会怎么判决呢?”

他想了半天,回答到:“唉,大概超市总要赔偿的吧,因为毕竟这是超市的玻璃太干净造成的后果,可超市也有点冤枉的。”听着他稚嫩的话语,我忍不住笑了起来:“许张兵,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的判决和你的想法是一致的,顾客的摔倒正是由于超市的过失造成的,超市对顾客进行了赔偿,不管你是不是故意,那么你觉得今天这件事你有吗?”他没有立即回答我的提问,而是立刻转过身一脸诚恳地对季晋洲说:“对不起,你摔疼了吗?”此时的季晋洲也友好地摇摇头,说道“没关系。”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会心地笑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脑教训他,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他的“前科”而带着有色处理这件事。 是啊,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人无完人,孰能无过?作为一名老师,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应该指出他的错误,让其改正,也许批评是免不了的,但如何让孩子愉快的接受批评,认识错误?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也许劈头概脑的批评,严厉的指责也能使孩子认识错误,殊不知这是以践踏孩子的自尊为代价的。所以批评也需要巧妙地批评。

语文教师工作星期五的一个早晨,我刚走进办公室,包还未放下,这时赵丰破门而入,气急败坏地说:“钟老师,不好了,许张兵又欺负同学了,季晋洲都哭了。”“许张兵,又是他,这个皮大王,一早就闯祸,难道还想当小霸王不成?我得好好治治他”我心想。随笔3

如何把握儿童诗的特点,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新水平的目的呢?结合近日对语文五年级下册《儿童诗两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教学,我认为,创造生动的情境,孩子用心灵去感受诗中情感,在诗情与童心的融汇交流中产生共鸣,进而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篇章。

一、交流中生共鸣

《我想》一诗行文跳跃,想象大胆奇丽,表达了一个孩童内心的美好愿望,极富韵律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是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注意学生做到初读了解诗的内容美,赛读感受诗的节奏美,默读想象诗的意境美,品读体会诗的语言美。在反复地诵读中,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到诗中表达的绿化环境、美化春天、探索奥秘、让世界更美的纯真愿望。品读时,孩子们找出了“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这些生动的用词,感受到了“悠啊,悠……”“长啊,长……”“望啊,望……”“飞啊,飞……”

这种强烈的韵律美,并在教师课件制作的“柳絮飘扬、孩童托腮展望”的情境中进入了想象的天地。“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这一问,使学生与诗中孩童一起展开想象:“我仿佛看见了草地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孩子们高兴地唱着春天的歌谣”;“我看见了一棵棵茂盛的树长起来了,绿荫如盖”;“蓝天飘着白云朵朵,令人神往”……孩子们的心灵体会加深了,童心与诗情迸出了火花。学生与诗人在交流,形成了共鸣,自然而然体会到了诗的情境美。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街头”、“溪边”、“江上”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二、共鸣中再创造

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儿童诗的篇幅不长,语言精炼,留有许多空间可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补充再现美的诗境,使诗的内容更加充实。《我想》一节写到:“我想飞到更远的地方去,不过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教学时就能够借此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孩子还想飞到哪些地方去?你能接下去写一写吗?”再比如《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教师启发学生回顾童年:“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精彩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你也来试着用美丽的语言描绘下自己童年生活中的生动场景吧。”

儿童诗的教学,将使学生更富情趣,对生活更加热爱,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有其独到之处。这将成为我们继续探索研究的又一个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美的儿童诗从学生的笔下流泻而出!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4

有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异常是班主任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经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从而自觉养成守规范的好习惯。“表扬”作为一种艺术,在教育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教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教师应注意从正面、进取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5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首诗歌,运用了拟人的写法,讲述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办法。本课训练学生读懂句子,把句子连起来了解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培养学生理解、概括、默读、朗读和收集使用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为了帮助理解本课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借助多媒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自读思考:这首诗一共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试着闭上眼睛想一想,闻一闻,听一听,试试在读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再用不同的形式展现,如:蒲公英传播种子是用录象展现过程的,让学生知道蒲公英靠风传播种子;苍耳传播种子是通过投影演示的;石榴传播种子是通过;豌豆传播种子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然后同桌交换意见,再利用录像,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豌豆蹦跳着离开妈妈,也就是靠弹力传播种子。

小结:大自然中的植物各种各样,千姿百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希望你做细心的孩子,做有心人,你就会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发现更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得到更多的乐趣。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6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异常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所以,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本事的培养。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梦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语文教师工作随笔7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人类的密切关系。在学习时,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到科普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学生比较陌生,对其写作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的重点在了解太阳的特点及其写作方法,我设计了一个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节。运用太阳和太阳活动录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学生小组讨论激烈,汇报时,发言积极,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备《太阳》这一课时,我首先与同级老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几种说明方法。定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案,由浅到深,层层突破。

为了让学生能更了解这个远离我们地球的恒星,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太阳的,并物尽其用,用这些做了生动的课件。在同级老师上了后,我们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教案做了修改,例如:学生在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时,由于老师不够,学生不会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较多,在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设计的问题不够明确,学生花在这一环节的时间也较多,小组讨论后的效果不明显。同级老师上完课后,我们科组的许多老师给我提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因此我对教学设计和课件都做了修改。

在轮到我自己上课时,我先引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然后让学生从故事发生的不可能从文中找出有力证据,有简洁的词语概括太阳的三个特点:远、大、热,并适时总结说明文中说明方法的运用。在讲解第二部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时,我遵循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从文中找相关句子,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意见,汇报时教师做简单总结就可以了,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这一环节后我还不忘出示关联词语的小练习。

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有所获,基本上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不足的地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设置的环节比较多,以至于有些细节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在时间的安排上前松后紧。再有,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多巡堂,察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一课二反思让我受益良多,相信对于提高我们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

我在上五年级的语文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做好生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林中一诗中什么和什么互为比喻

本课的两首儿童诗一为《我想》,一为《童年的水墨画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都是描述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示孩童纯真、细致的内心,与学生息息相通。因此,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体会儿童诗情感美的有效手段,能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

蘑菇、斗笠。在《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及课文中,林中作者在写法上,将“蘑菇”和“斗笠”互为比喻,在这样巧妙的互喻中,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1. 聚焦老支书人物形象,以不同目标的“读”串起了整节课,条理清晰。蘑菇的小孩子,都充满了灵动之感。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童年的水墨画》

【 篇一 】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会读本课的“墨、爽、溅”等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摘录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童年》歌曲。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2、导:对呀!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写会“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读准“墨、爽、溅”等5个生字字音。

2、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3、指名读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幻灯片出示)

①街头阅读

②溪边钓鱼

③江上戏水

……

3、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三、感受诗意,学习借鉴

1、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幻灯片出示)教师重点指导的句子。

(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在教学时,我先用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如趣味猜猜猜:(伴着音乐出示一张张美丽的植物,让学生猜猜这些植物的名称,不认识的可根据其颜色、形态起个有趣的名字,引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和热爱。)师:千姿百态的植物点缀着美丽的大自然,装扮着我们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长、繁殖,让绿色铺满大地的呢?我们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2)语言中有图画。

……

3、再次跟随音乐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4、优美的诗句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一幅幅童年的画里,老师收集了一些童年生活的,请同学欣赏一下,同时也请你回顾一下你童年生活的片段。(多媒体出示)现在和同学交流你童年时的一个片段,然后请用你灵巧的小手把它画出来。

5、生动笔画画,教师巡视。

五、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作业语文教师工作随笔8

1、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阅读

童年快乐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 篇二 】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回忆童年趣事激发学生对童年诗歌的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知晓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

生:“染”字。这样把溪水当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设计意图:巩固诗歌的学习方法,发现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五、动笔仿诗,抒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设计意图:争当小诗人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学习写诗。】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18.童年的水墨画江上

林中

林中一诗中什么和什么互为比喻

诗人肖光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诗的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新一代美学智能行之有效的契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除童话外非儿童诗莫属了。儿童诗语言稚嫩活泼,感情直率明朗,叙事生动形象,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观儿童之所观, 诗人肖光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诗的教育,是催生中华民族新一代美学智能行之有效的'契机。”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最受学生欢迎的,除童话外非儿童诗莫属了。儿童诗语言稚嫩活泼,感情直率明朗,叙事生动形象,融童情、童心、童趣为一体,观儿童之所观,思儿童之所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两人的特点就是上课不专心,小动作连篇不断,思绪总是游离在课堂之外;就连午睡也是影响了一大片啊。应对这种现状,起先我采取的是批评、的手段,可是效果可想而知。而后,对于其中的一个学生我采用了表扬的办法,只要他有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我都加以表扬,于是,从那天以后,张行健上课小动作明显减少了不少,就连举手发言的次数都比之前要多不少。但另一小朋友我依旧是批评方法,他的提高挺少的,甚至连做作业的态度都比以前要不好。思,感儿童之所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上乘之作。

蘑菇、斗笠。在《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3.指导书写“碎”。提示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计及课文中,林中作者在写法上,将“蘑菇”和“斗笠”互为比喻,在这样巧妙的互喻中,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充满了灵动之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