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十七孔桥在哪 十七孔桥在哪里

很多人不知道的“老之最”,到底都有哪些?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狮子最多的桥:颐和园十七孔桥、最老的戏楼:平阳会馆戏楼、最老的火车站:丰台火车站、最老的市场:东安市场、最复杂的建筑:故宫角楼、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最小的石牌楼:颐和园知鱼桥牌楼、的石牌楼:明十三陵前的陵门、的城门:正阳门。

十七孔桥在哪 十七孔桥在哪里十七孔桥在哪 十七孔桥在哪里


十七孔桥在哪 十七孔桥在哪里


首先说的山峰,那就是

然后说最矮的山峰。仰山

当然(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这是说在外面的真正的山峰

城里还有一个公认的最矮的所谓的山,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景山公园里的景山

看看吧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颐和园》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把握文中的新词语。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

让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和。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的颐和园的哪几处景色?

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并作小结:

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

2,作者所写的颐和园的几处景物,可以用首段和尾段中的哪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学生找,学生回答,教师作结。

3,让学再次拿出颐和园的,看看有没有颐和园的其他景物,让学生用词语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点评。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1,提问:请划出文中作者在颐和园行踪变化的文字。

留出时间,让学生读,划。点名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2,给学讲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1,作者所写的三处景物,写得很美。让学生划出显示景物美好的词语。

提名让学生来回答。

2,教师朗读课文写长朗的段落,然后让学生来读。

学生朗读时,教师作指导。重点提示学生读出民族的自豪感来。

五、处理课堂作业

做已印发的讲义。

六、作业

让学生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游览学校附近的圣泉寺,要求至少要写出圣泉寺的三种景物。

篇二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

教学时间:2课时

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A、学生欣赏颐和园的

B、说一说看完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1自然段)总写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5自然段)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景。

(第6自然段)写出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正确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 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可用文字的方式表示,也可画图表示)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用简笔画表示。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画图略

4、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自由分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2、“我是小导游”(各组交流汇报。)

Ⅰ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生: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习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生:长廊真长啊,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万寿山脚下。……)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1)游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Ⅲ学习5自然段: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习: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

(4) 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 背一背这句话。

Ⅳ学习5自然段: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习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17孔桥真( )!

3、谁能把颐和园完整的介绍给大家呢?

4、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自然段和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习《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4、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 《美丽的校园》

附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篇三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课件播放颐和园)。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婚姻爱情 (原)

春天随想

阅读下面的文段,做练习。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

Ⅱ学习3、4自然段:佛香阁和排云殿

1.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

2.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3.姿势、样子不相同这么多的狮子,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昆明湖的景色长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讲什么,叫叙述顺序。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