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_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人教版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

同学们熟悉了本节课的生字词后,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的教案应该怎么写?写一份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_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人教版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_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人教版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_雅鲁藏布大峡谷教案人教版


(1) 把课文通顺,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讲了些什么?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合作表演”:(15-20分钟)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1)悟文本

生1:从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022下半年天津教资面试:高中地理《河流地貌》教案

写有生字的卡片

一、教学目标

2.通过观察野外或户外地貌景观、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等,提高对地貌类型的辨识能力。

3.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地貌,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成因。

难点:掌握并能区分各河段2、我会悟。河流地貌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地图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媒体导入。播放纪录片记录片《行》的片段,视频展示了壮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如此震撼的景观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设问,激发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河流地貌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不同的河流地貌景观,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概念。

【学生回答】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地貌。

【教师总结】河流地貌就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

2.河流地貌类型

【教师讲解】流水作用可分为侵蚀和堆积,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弯曲的河流,无论南北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从源头到河口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不同河段流水作用方式不同,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1)上游

【教师活动】出示澜沧江上游“V”形河谷景观照片,学生观察并思考:上游河段的地貌有何特征?

【学生回答】河流侵蚀下形成狭窄险峻的河谷。

【教师总结】上游河段一般流经山区或高原,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中下游

【教师活动】展示江汉平原景观图,学生思考,中下游河段的地貌特征。

【学生回答】河谷两岸发育形成冲积平原。

【教师总结】中游大多位于山区与平原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游多位于平原地区。多发育冲积平原,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地势低平,组成物质颗粒较细。由于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多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3)河口段

【学生回答】泥沙淤积,多发育三角洲。

【教师总结】河口段是指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地势低平,泥沙淤积,组成物质颗粒较细,适合农耕。

3.特殊地貌

【教师活动】展示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河曲和牛轭湖景观照片,学生分析河“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曲和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师生总结】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年轻的黄河三角洲》,学生讨论分析,黄河三角洲不断发育的原因。

【学生活动】按地理兴趣小组分组讨论5分钟,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生总结】河口三角洲地势地平,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淤积;黄河含沙量大;入海口为渤海湾,沉积物没有被大规模侵蚀。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根据家乡的河流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下节课分享交流。

五、板书设计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

3、我会流利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等)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的教案应该怎么写?写一份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第三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傍晚时分和清晨的不同景象。重点描写了大榕树的姿态,清晨鸟儿惊起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南国的美丽风光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1)悟文本

生1:从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课时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的教案应该怎么写?写一份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读通课文,感知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

3、读懂部分,了解爬山虎的生长位置及它的叶子。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爬山虎叶子的。

一、 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一) 谜语导入,引出课题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3、对课题质疑。

(二)提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5、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在书中留下你思考的痕迹,批批划划,并在旁边做上读书笔记。)

6、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这节课我学会了:均匀、重叠等词语,明白了均匀、痕迹、牢固、休想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均匀、休想等词语说一句话。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1)悟文本

生1:从自然段中,使我知道了爬山虎喜欢在墙上生长。

生2: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中,我明白了"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和顺序。这两句话概括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绿、整齐。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的变化:刚开始是嫩红的,后来变成嫩绿的。

生4:我知道"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是静态描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是动态描写。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作者是通过细心观察的,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写植物叶子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仿照第二自然的写法写一种植物的叶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3、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4、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民族文化的美。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3--5自然段。

(2) 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其中的意思。

(3) 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 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学会了叶柄、触角等词语的意思。

2、我会用某个词语说一句话。(如:叶柄、触角、痕迹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

4、我会做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第三至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这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分三个方面,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巴住墙的不同结果。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它的含义。

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三句话介绍了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形状和颜色是怎样的。以蜗牛的比喻每根细丝的形状,写得非常逼真。)

生2: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咬龙的爪子。(作者准确地用上“触、变、巴、拉、贴、爬”这六个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细节,爬得那样科学合理,那样姿势优美,那样柔韧有力。

生3: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这两句话是用对比的方法,写出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碰着墙便茂盛地生长。)

生4:我知道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有:变、巴、弯、拉、贴等。(师板书)

(三) 创作性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小组展示自己在课外找到有关草本植物的文章。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按照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一则连续观察日记。

学练优语文四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观潮的语文教案设计

1.能够认识河流地貌的概念、次级地貌类型,知道河流地貌形成原因。

1、观潮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教学重点: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段。

1、齐读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2.藏布大峡谷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提起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抄写生字。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

形状——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鸟的天堂》课时一教案

三、总结

一、教学目标

4.这一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1、会写“抛,暇,耀,隙,榕,桨,茫,律”8个生字,会认“灿、烂、杆、茫、规、律、浆、支、株、缝、隙、耀、梢、寂”14个生字。

2、提出学习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文中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并且将这种感情从朗读课文中体现出来

四、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

六、教学过程

1、巩固新知、复习提问(5-10分钟)

针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同学们是否已解文章主旨。

生字词听写,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生字词。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1-2分钟)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花园是“花儿的天堂”,游乐园是“孩子们的天堂”,你们有没有看过“鸟的天堂”?

生:没有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没有见过,而他——巴金却见过,那我们就和他一起去鸟的天堂看看。

巴金是我国伟大的作家,在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会接触到巴金的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有必要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巴金。并且鼓励同学们课外阅读巴金的作品。

3、学习生字(10-1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小组合作查字典,查阅生字词的含义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生字词,另外请同学注音并且带着全班同学朗读三遍

“找朋友小活动”:

将准备好的生字词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同学进行组词连线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

4、流利的朗读课文

两个同学为一组,共三组。两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从朗读中检验同学们是否掌握生字词,考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否有一个把握。每一组结束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其进行指导和点评。

七、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并且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我会自主完成课后思考

老师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老师讲课的一个核心和灵魂,也是老师的思路和逻辑所在。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将整个课程变得饶有趣味,尤其是那些小学生们的课程。我为大家整理归纳了小学 四年级语文 上册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教师活动】展示长江三角洲景观照片,学生思考,河流河口段的地貌特征。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 句子 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 总结 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 方法 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老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 说说 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学生鉴赏。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 报告 )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奇异( 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三、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鸟的天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3.通过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部分段落。

教学重点

1.通过了解前后两次对“鸟的天堂”的描写,体会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2.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3.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

1.大榕树为什么长得那么奇特,学生了解不多,可能会有疑问,要讲清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手段:自制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设计意图:从巴金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2.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3.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2.谈自己读的感受。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四、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巴金 本文是1933年作者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2.那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3.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18.鸟的天堂

次 大榕树

第二次 鸟的天堂

第二课时 设计意图:从鸟的角度来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过程:课前板书课题。

一、引入:同学们,你们紧张不紧张?看到这么多老师坐在这里肯定紧张。老师今天让大家一个个都变成快乐的鸟,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出示课件:群鸟图)这节课,现在,你们就是这一只只小鸟,那你们还紧张吗?这节课我们就从鸟的角度来感受”鸟的天堂”。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二、首先我们进入到真正的鸟的天堂,也就是你们的天堂去看一下:

1.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的内容)

2.自由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活泼可爱、鸟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出示课件“群鸟纷飞”图帮助理解。

5.学生读完后问: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如你就是这只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让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

三、出示课件,学习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这部分,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A、当学生讲到树大、美的特点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B、当学生讲到“不可计数”和“卧”字时,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D、如你没有,那老师想提出一个问题,出示课件:“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呢?

1.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原因可能是:①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②“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③有风吹过。)

2.出示课件理解。

E、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

齐读。

四、同学们读得很好,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 广告 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学生写广告词。

互相交流。

七、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板上忘记写什么了?

如果你们不想让老师有一种缺陷的话,出示《桂林山水》一课的板书,根据这个请大家为老师设计板书。

学生设计,组织交流。

八、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

小结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 文章 :

★ 四年级语文上册《麻雀 》教案范文三篇

★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设计范文三篇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普罗米修斯 》教案范文三篇

★ 四年级上册语文《中彩那天》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广场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小草》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案范文三篇

★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设计范文3篇

★ 四年级上册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鸟的天堂》课时一教案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第三篇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所感,在傍晚时分和清晨的不同景象。重点描写了大榕树的姿态,清晨鸟儿惊起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南国的美丽风光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抛,暇,耀,隙,榕,桨,茫,律”8个生字,会认“灿、烂、杆、茫、规、律、浆、支、株、缝、隙、耀、梢、寂”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会认会写文中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并且将这种感情从朗读课文中体现出来

四、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

六、教学过程

1、巩固新知、复习提问(5-10分钟)

针对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同学们是否已解文章主旨。

生字词听写,检查同学们是否已经掌握《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生字词。

2、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1-2分钟)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知道花园是“花儿的天堂”,游乐园是“孩子们的天堂”,你们有没有看过“鸟的天堂”?

生:没有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没有见过,而他——巴金却见过,那我们就和他一起去鸟的天堂看看。

巴金是我国伟大的作家,在之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会接触到巴金的作品,所以,在这节课中,有必要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巴金。并且鼓励同学们课外阅读巴金的作品。

3、学习生字(10-15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小组合作查字典,查阅生字词的含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义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生字词,另外请同学注音并且带着全班同学朗读三遍

“找朋友小活动”:

将准备好的生字词卡片贴在黑板上,请同学进行组词连线

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

4、流利的朗读课文

两个同学为一组,共三组。两位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从朗读中检验同学们是否掌握生字词,考察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否有一个把握。每一组结束之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其进行指导和点评。

七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并且运用生字词进行造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