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苏州园林平面图_苏州园林平面图画法

园林引景

对景 即相对设景,互为景观。即A点相对于B点,B点位A点景观,反之亦同。即古老传统阴阳互通之理。

苏州园林平面图_苏州园林平面图画法苏州园林平面图_苏州园林平面图画法


苏州园林平面图_苏州园林平面图画法


借景 远借邻借,高借低借,应时而借

隔景 即以小见大,各个分区明确,实隔,虚隔,虚实结合隔景。

障景 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 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分景 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点)按一定的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有点像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景观分区。

夹景

框景

泄景

引景 即通过漏窗,弧墙之意。但是其本身不是主景。

藏景 是一种含蓄手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显露景物。“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山高不能全看见,水远也不能全部看见。

露景 藏与露的辩证关系

香景 就是利用花香,树香,自然地芳香。平坡凹凸夹景的做法。

色景

影景 既是利用建筑或树木的倒影的魅力。

朦景 及是利用障,幕布,屏障,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景眼 我的理解是通过对联或是诗句对于景观的高度概括

题景 以一副动态或者静态的画面和画以及景物景点为参考背景命题,已知展开联想来围绕写作称为题景,有点像我们设计当中经常采用的主题手法!

天景 即自然之景

对景 所谓“对”,就是相对之意 。我把你作为景,你也把我作为景。这种景在园林中很多,但要做好这种景也不易。景贵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多义的, 自然也与距离有关,在某种距离上,景观似会觉得不自在。景如人, 若是两个相互不认识的人,距离不到相对而立,就会觉得很别扭。景也一样,若一个小院两边相对观之,也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这就叫“硬对景”。如果景不能扩大,是否有某种手法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呢?当然有的。试看

苏州留园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轩,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两者相对而观,相距只有,但觉得无别扭之感。为什么?正是因为园中有数立峰,因此相互对视,景时隐时现,较为含蓄。

故宫中的乾隆花园,其中古华轩与遂初堂之间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样手法,据说这个花园是乾隆之手笔,他酷爱江南园林,所以手法如一。

苏州怡园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山林丛,山上一个亭,即“小沧浪”点缀其间,形成以自然为主的景观,可谓美不胜收;反之,人在亭中观藕香榭,也甚观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见造园者之匠心了。

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块不规则形的空地,四周有建筑:汉三老石室、观乐楼、华严经塔、题襟馆、四照阁等,空地之北有石池。这里有好多对景关系,景景不同,妙趣无穷。由于中部南北之间空间较狭,于是南部不设物,一可观山下景,二也避免了视距短“硬对景”。

借景 对景是相对为景;借景则只借不对。

无锡寄畅园,人在环翠楼前南望,可以见到树丛背后的锡山和山上的龙光塔。这塔和山似成园内之景;反之,若人在锡山或龙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畅园。借景是单向的,这就是借景与对景之不同。

苏州拙政园,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见到远处的北寺塔,而且有了这座塔的形象,使这一景更美。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

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寄畅园中能见到锡山,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这两处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现在有了准确的平面图,作视线不难,但古时候没有这种图,何以能有如此之妙?这就须实地观察、把握。

借景虽属传统园林手法, 但如今兴造城市绿地, 也可借鉴此法,使景观更有情趣。城市有许多高层建筑,可以借鉴借景手法组织景观。《园冶》中说“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业……”所谓“俗则屏之”,也可以理解为现在有的建筑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建筑等挡住其视线“嘉则收之”,就是可以把远处美的建筑引入景观之中供观赏。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 顾名思义,框景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

拙政园内园有个扇亭,坐在亭内向东北方向的框门外望去,见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

颐和园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见到远处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宝塔,近处有西堤和昆明湖,更远处还有山峦,层层叠叠,景色如画。

苏州狮子林花篮厅之北的院子之东有一片墙,一个月洞门,两边是庭院,可以说互为框景,妙趣无穷。也许是造园者有意这样做的,所以在此月洞门上有“得其环中”四字。这四字来自《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其意是彼此双方都找不到它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这个枢纽道先得到了“道”的圆环中心, 来应付世间一切没有穷尽的事理。这里有深邃的哲理性,不知园主人写此四字,与在此两面都起框景作用是否有关系。但无论如何,在客观上存在这种交互为框景,可谓难能可贵。

引景 其实,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如

杭州西泠印社,围墙上一排漏窗,人们观窗内之景,便欲入园游赏,于是沿墙找到大门而入。

苏州怡园中的复廊、上海豫园中的复廊,都有引景之作用。

引景手法较多,有的用弧墙(有较强的导向性)引景,如杭州虎跑。自“虎跑泉”照壁,沿弧墙前行,便至叠翠轩,桂花厅等处。也有的用文字来暗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园,自三穗堂向东,有一条廊向北,有“渐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廊边墙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转”,显然是转弯,里面果然美景不少。总之,无论是漏花墙、廊、台阶、弧墙乃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须得当,不能喧宾夺主,这些东西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请问有拙政园的平面图吗?

一、平面图

二、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2014年)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61年被列为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园。19年被计委、、列为特殊游览参观点。1997年被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被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隅(东北街178号),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汉族民居多进的格局。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三、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3月4日颁布的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留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知名度,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另一个原因是,拙政园曾为许多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提供了活动场所。其中有:钱牧斋和柳如是,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江苏巡抚李鸿章和张之洞等。

拙政园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而还乡,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拙政园的园名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的“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缩写而成的。“拙”,实指不善在官场中周旋之意,是陶潜“守拙归田园”中的“拙”。全园约五分之三为水,足可表现园主这种江湖之志。恽格在题他所作的拙政园图时,写出了园景所寓的主题:“秋水长林,致有爽气。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岗,.......,使人悠然有濠濮间趣。”王献臣之后,屡更园主,王心一、叶士宽、张履谦等二十多人先后为园主,因曾有“复园”、“将园”、“吴园”、“书园”、补园”等名园。现全园包括中部(拙政园)、西部(旧“补园”)、东部(“归田园居”)三部分。其中,东部,以田园风光为主;中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山取胜,是全园的精华所在;西部,园内建筑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风格明显有别于东部和中部。

一东部景区

东部景区明快开朗,以平冈远山、竹坞曲水为主,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等建

筑点缀于池水、山石、草木之间。

二中部景区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扇花窗,使

东部和中部隔而不断。这是全园的精华部分,池水面积占三分之一,以水为主,池广树茂

,景色自然,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和枇杷园等。

三西部景区

西部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主要景点有:卅

六鸳鸯馆、十八曼佗罗花馆、留听阁、倒影楼等。

我能找到的的。。。

就这个了

求苏州园林清晰平面图(拙政园、网师园、留园、沧浪亭、艺圃、环秀山在、耦园、狮子林……越多越好!)

如果是园林专业的去苏州,建议买,一本书,风景园林专业综合实习指导书——规划设计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魏编的。很实用,国内较有名的园林平面图和分析都有。

苏州园林年卡可以玩的地方:虎丘山风景区、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怡园、五峰园、东园、动物园、天平山风景区、枫桥风景区、余庄、石佛寺、楞伽塔园、上方山森林公园(均不包括夜花园)。

《江南园林志》里有大多数你上面有提及的,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留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没有,还有上海南京无锡扬州嘉兴的园子,淘宝上有卖

苏州园林小的是哪个,有条件的话捎带平面图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残粒园”是一处建于清末的古典园林建筑,140平米,是现存小的却十分完整的苏式古典园林。

“残粒园”

残粒园原称东园,后吴待秋取唐杜甫句“香稻啄残鹦鹉粒”意,命名“残粒园”。它位于在苏州市内装驾桥巷,位于东路花厅之东,原为清末光绪年间扬州盐商姚氏的宅第,16年后,后为画家吴待秋(别号栝苍亭长)所有,现为其子、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吴木宅园。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残粒园”整体格局

住宅分三路,门厅、轿厅、大厅、后楼及花厅都较完整,宅北部一花园早废。宅院面积3300平方米,其中花园面积仅140多平方米,但能利用空间将半厅、山、水池、花木组成曲折高下有层次的景面。规模虽小,但筑有山、石洞和一泓池水,可谓“麻雀虽小,五俱全”。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残粒园”园景

由住宅经圆洞门“锦窠”入园,迎面有湖石峰为屏障,过屏障后,见水池居园,池岸北靠墙角掇湖石山。沿墙置花台,种桂、蔷薇等花木,壁面亦布满藤萝。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进山洞循石级盘旋而上,有半亭一角飞翘,端跨山巅,取浙江栝苍山名,称为栝苍亭,可俯观全园景色。此亭为园内木建筑,两面临池,一面依住宅山墙,侧门西通花厅,从内宅楼层可通花园,在苏州园林中为仅见。亭内设坐榻、壁柜、博古架和鹅颈椅,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宛转穿越坐榻之下。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园中小径环池,蜿蜒起伏。榆树、桂花、腊梅、薜荔等花木藤萝绿被全园。园前有合抱广玉兰。花厅庭院有湖石叠成小天池泉眼,高出地面0.6米而终年不涸。壁间嵌有书条石5方。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古典园林赏析——世界小的苏州园林“残粒园”

此园平面之紧凑,空间利用之充分,景物比例之恰当,可谓曲尽匠心,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残粒园建于清末,面积仅140多平方米,是现在发现的小的苏州园林。其西是园主住宅,住宅与这个袖珍园林之间有一个月亮门,门循匾额为"锦窠"。入园门迎面为湖石叠成的屏障。绕过湖石,有一水池,沿池参叠石,园墙下砌有花台,种有桂、蔷蔽等花木,墙壁上爬满藤萝。园西依墙垒石山,西北角,上有木构小亭,名括苍亭,是园内的建筑。亭内设有坐榻、壁柜、博古架和鹅颈椅。坐榻之下,有通往山下石洞的磴道。残粒园虽小,但平面紧凑,山石、水池、小亭,等景物比例得当,相互映衬,赏心悦目是苏州私家小花园中的佼佼者。

如果让我来评的话,应该是苏州东山镇怀德堂的尺园和镜园是小的苏州园林。光从名字就能明白园林之美尽在咫尺之间。苏州园林的基本构成亭台,山,小桥,池塘,太湖石一样不少。门票也不贵,几十块钱陆巷古镇门票就包含在内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