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杜甫的历史故事 杜甫的历史故事100字

唐朝历史大家杜甫的故事

杜甫的故事 杜甫,是我国唐朝时期杰出的大诗人,被后世称作诗圣,在大多数人小的时候就早早地接触并背诵了他的诗歌,上学以后更是在语文课本中频频出现,那么这样一位鼎鼎大名的历史大家,在他的一生中有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

杜甫的历史故事 杜甫的历史故事100字杜甫的历史故事 杜甫的历史故事100字


杜甫 丽人行

杜甫出生在一个名门士家,他小的时候十分调皮捣蛋,很是贪玩,每当院子里枣树成熟的时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个无数回。据悉,杜甫小的时候到了五六岁的年纪,还是没能好好记住一首诗,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气,于是对他严加管教,终于使他改掉了顽皮的坏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七岁的时候就能够独立作完一首诗了。后来杜甫发奋苦读,为了自己能够写出好诗歌,他私下里的习作能装满一整个麻袋。杜甫成名以后,也在自己的诗中表达过对于文学创作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于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安史之乱的爆发促使了当时的盛唐极速走向崩覆。杜甫对于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不思疾苦的做法极度愤恨与不满,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唐诗三百首中的名作《丽人行》。这首七言长诗大胆地讽刺了皇家无度的生活并深入地揭露了其丑恶的面貌,使之成为了史诗一般的佳作,流传千古。然而炙手可热一词也是源自于那首诗,表明权势极盛,气焰很足。

杜甫号什么

“号”字在古代实在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们热衷于别号的称呼,尤其是深有学识的大家,一个人的名号除了含有自己内心的寓意之外,还与个人的经历有关。例如伟大爱国诗人杜甫这样的忧国忧民之人,除了他自取的一个审视夺度的号之后,后人还给他加上了不少尊称名号。

杜甫 画像

据历史资料了解,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这一自号源自于其曾居住在古长安城南的少陵,而根据史料显示,大多数诗人世家都喜欢将曾经居住过的地名改之为号,大概都有一份眷恋之情,特别是杜甫,对于长安城,对于大唐和,始终忧国忧民的他难免对这片土地爱之恋之,所以自称为少陵野老,世人则称之为杜少陵。

因为杜甫生在大唐由盛转衰的特殊历史阶段,恰逢乱世,后生不得不颠肺流离,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定居在天府之国四川,此时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在成都郊外建起一座草堂,这段时期是他创作产量极高的阶段,也被成为杜草堂。

唐肃宗时期,杜甫任职左拾遗,后来因动荡流入蜀地,在严武的下,他担任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在诗歌史上占领着具足轻重的地位,一生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其诗作更被誉为“诗史”,从后人给他的誉称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称为什么

杜甫作为我国唐朝时期鼎鼎大名的杰出诗人,名垂千古,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一样,杜甫也被后世尊称为“诗圣”,那么它的这个名号究竟是如何得来的呢?

杜甫 塑像

杜甫“诗圣”这样的誉称不仅仅是因为他文学造诣极高留下了众多流传至今的绝妙诗歌,重要是他的诗文中有许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悯人心怀苍生的思虑与情。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中十分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稳朴素,在他的作品中能体现出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那个年代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强烈的倾向,内涵丰富。而另一个方面,杜甫的诗歌总体上可以用“抑扬顿挫”来涵盖诗风,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蕴,而顿挫则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扬;他诗文中的语言口吻、音律节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词简朴通俗,十分写实,却尽显功底,综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诗圣”的誉号来尊称。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顺利,晚年清贫且旧病缠身、老无所依。他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却坚决不向权贵低头,尽管早年间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纵情四海的放荡轻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无依无靠,徒有一腔爱国热情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在动荡身陷内忧外患之时,他日日以之忧而忧,以之苦为苦,正是他这种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感动了古往今来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是什么职务

?杜甫在他四十五岁之前一直没有正式的担任什么官职,虽然他的目标从一开始便是担任官职从此为君王解忧惑,为谋的伟大抱负,但是观其一生,杜甫却没有实现这一抱负,甚是可惜,一代人才却这样流落街头。

杜甫画像

杜甫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参加了一场科举考试,但是却因新人便显出如此抱负,威胁到了当时的考官,恐其得势,便将其落选,但这并不妨碍杜甫身怀理想。

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杜甫听闻长安招贤纳士,便进京赴考,但依旧被当时的考官破坏入选机会,当时一同考试的人均未入选。而后有幸作“大礼赋”得唐玄宗赏识,但却没有下文,遂杜甫客居长安十年,期间屡次献文以求得赏识,均未果。

在杜甫四十五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心系国难的杜甫安置好家人便投奔前线,但被叛军控制在长安,后得以冒险逃出,为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的职位,杜甫此时才算是真正的当上官员为国效命。后因得罪唐肃宗得到审讯。

同年,长安得以收复,杜甫仍为左拾遗,而因朝中两大势力斗争杜甫被诬陷,因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赴任途中辞官而去。

后逃至蜀中,得好友严武相助,暂且安生,且严武其为成都剑南节度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杜甫因不习惯幕府生活而辞去,而后便再无担任何官职。

杜甫的诗全集

杜甫是我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那个年代流传诗作多的一位诗人,他一生写有一千五百多首诗歌,有很多都是传诵千年的名篇。因此《杜甫诗集》就是杜诗的,将其诗作进行精选以及整合出版,浓缩其诗的精华,彰显其诗风采,重现诗歌创作的意境。

杜甫诗集

《杜甫诗集》由广播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1月,全书共245页,是国学经典导读系列的一本。我国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衷心报效的满腔热血、不屈权贵的清高正气以及民为邦本的观念都一一展现无遗。在杜诗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品德、他的性格、他的命运,感受极其珍贵的精神文明,备受感触。

这本《杜甫诗集》分为几个方面,前页是导言,之后的章主要介绍了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从他被称为诗圣的、其诗对唐前古诗的继承、对唐后诗作的影响启迪以及杜诗对于中外文学的贡献等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二章讲的是杜甫的生平,其中涵盖了他的传记、他与、他的流离以及他的思想等多个方面。第三章讲解的是杜诗的内容含义,他诗文的主题主要涵盖了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何种思想情怀。第四章是杜诗的艺术欣赏,后面几章讲了其诗集的编辑、注释以及研读,是诗选,将杜甫的佳作收录其中。

关于杜甫草堂的故事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 草堂内杜甫像

《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文物局评为首批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保存完好、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

草堂内杜甫像

《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文物局评为首批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保存完好、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文物价值

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首批一级博物馆授牌仪式在成都举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成都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广安故居陈列馆等五家文博单位同获此殊荣。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

草堂外部

、清历代杜诗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种铅印本,还有15种文字的外译本和朝鲜、日本出版的汉刻本120多种,是有关杜甫平生创作馆藏丰富、保存完好的地方。成都杜甫草堂因诗名扬天下,借诗圣而后世流芳。

景点概况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古典园林。博物馆按功能区分为:文物景点游览区(草

“少陵草堂”碑亭

堂旧址)、园林景点游览区(梅园)和服务区(草堂寺)。草堂旧址内,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其间有流水萦回,小桥勾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而又幽深静谧、秀丽清朗。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令人遐想,已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点和成都的景观。

成都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诗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都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

[1] 工部祠后有近代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杜甫草堂还有一处位于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在盆景园内有1999年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作品,是从馆藏数千件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挑选出,用楠木镌刻而成,颇具观赏价值,其诗歌

恢复重建的茅屋

、书法、用材、工艺有“四绝”之称;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复原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之风貌。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是杜甫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旅游新亮点。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的“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古典诗歌的发展史;馆内的基本陈列《诗圣著千秋》,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创意奖。采用现代的陈列手段和鲜明而形象的陈列语言,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表现了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还有“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览,展示了人、外国贵宾、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草堂参观留下的图片、签名、题词及礼物。

草堂中一处红墙夹道

“唐风遗韵”游务中心是一个以杜甫草堂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市场。杜甫草堂诗书画院与“唐风遗韵”相邻,集书画展览、交流、购销、收藏为一体,是开发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品位平台。

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东北面。2001年底,在草堂内发掘出大面积的唐代生活遗址和一批唐代文物,它极大地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而且为这块圣地增添了新的光彩。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 草堂内杜甫像

《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的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4公顷。

杜甫(712-770),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

草堂总面积为300亩,其间檐廊结构布局紧凑,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quot;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圣地”。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 草堂内杜甫像

《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文物局评为首批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保存完好、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4公顷。

杜甫(712-770),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

草堂总面积为300亩,其间檐廊结构布局紧凑,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杜甫草堂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草堂故居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圣地”。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文物局评为首批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保存完好、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貌似网上搜到的几乎都是这个...有点汗=.=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4公顷。

杜甫(712-770),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

草堂总面积为300亩,其间檐廊结构布局紧凑,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quot;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望楼主采纳,谢谢啦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 草堂内杜甫像

《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严武病逝,失去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文物局评为首批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保存完好、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圣”。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坐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占地面积24公顷。

杜甫(712-770),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在这里写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北宋以来,就有人在诗人故居处建园立祠,供人瞻仰。当年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草堂,实际上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建的一所优美园林。

草堂总面积为300亩,其间檐廊结构布局紧凑,位于诗史堂中的铜色杜甫像,恢宏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通"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杜甫草堂座落于成都市西郊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 草堂故居被视为文学史上的“圣地”。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已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2006年12月被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被文物局评为首批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保存完好、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庭中,另有春之梅,夏之荷,秋之菊,冬之兰可赏,置身其中,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之浪漫。

杜甫草堂主要建筑自前至后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 大廨里陈放着国画杜甫堂全景和杜甫生平介绍。诗史堂正中是杜甫行吟的雕塑之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石刻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和纪念诗人的对联;两侧陈列室展出近代书画家的"杜甫诗意画"和书法。工部祠内有杜甫彩塑像,明、清石刻像和两?quot;少陵草堂图"碑刻;后人把在四川当过地方官的宋代诗人黄庭坚和陆游,也塑像配祀祠内。"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和右边的"恰爱航轩",陈列着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古版杜甫作品和各种外文译本。

杜甫草堂内溪流环绕,竹木葱茏,台池阁掩映在花木丛中,是一处颇有特色的祠宇园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