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温暖的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的意思是什么啊?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一般都在公历6月21、或22号这天,夏至表示已经真正进入了炎热的季节了,至就是到、极的意思。

温暖的夏至是什么意思?温暖的夏至是什么意思?


温暖的夏至是什么意思?


夏至这一天白天的时间长。从这天开始,白天的时间又慢慢地变短,短到冬至过后,白天的时间又慢慢地变长。

也就是说白天时间长到夏至这天就结束了,从这天起时间一天比一天短,短到冬至这一天为止,时间又开始一天天变长。这就是所谓的“长到夏至,短到冬至”。

扩展资料

由于过去科学不发达,只能根据实践经验来做判断这时间变化的现象,现在科学的解释就比较清楚了。夏天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长,且越往北昼越长,这天海口市日长约13小时,杭州巿为14小时,约为15小时。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过去夏至与端午节同样隆重,远在宋代时期,朝庭和民间在这天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于时代延续和时间的沉淀,于是夏至也就形成了许多的民间风俗。

夏至的含义是什么 夏至代表什么意思

夏至的含义是什么 夏至代表什么意思

夏至的“至”是“极”的意思,即夏至这天北半球白昼达到一年中的极长,也代表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时值农作物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古籍中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汉《周礼·春官》有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消夏避伏: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还有吃面的习俗。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因此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的到来,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改变,以热量低、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面条常常就是家庭,所以夏至面也叫“入伏面”。还有就是因为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口感较好。

夏至三庚日为入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夏至歌,如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载有一首《夏至歌》: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这首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而下面这个《夏至歌》似乎更明白:

夏至入头九,洞扇握在手;二九一十/\,脱冠首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浑身汗湿透;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半夜寻被子;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热的天气了。

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夏至的意思是什么?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

夏至后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运行至黄经90度为夏至,此时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时间长。夏至之后,阴气始生,阳气开始衰退。

至为五月中。夏为大,至为极,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阳气也达到,所以是一年中夜短、昼长的一天,接近极地处是白夜,一年中有诗意的一天。

夏至的习俗:

夏至的习俗有祭神祀祖、凉食避暑、食“麦粽”、吃馄饨、消夏避伏等。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

夏至日,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用以避暑。另外,夏至南北要吃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夏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夏至的意思含义是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寓意是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来临。

一、意思含义。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一天。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

二、寓意。

夏至是传统的“养生”时期,人们要注重调理身体,饮食、锻炼、休息等方面注意均衡和节制。

夏至是农耕时期的重要时期,人们要抓住这个时机大力耕作,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农事活动,还要制定下半年的农业。夏至意味着炎热的夏季来临,人们要有准备地应对高温天气,并注意防暑降温和防范暑热病等疾病。

夏至的气象变化:

一、立竿无影。

位于广东省北回归线以南的湛江、茂名、、云浮、肇庆、江门、佛山、中山、珠海、深圳、东莞、惠州和汕尾等城市,一年中都可看到两次立竿无影。

生活在北回归线上及其以南附近区域的人们,可于夏至日前后几天的中午在太阳下立根竿子,观察一下“立竿见影”如何变成“立竿无影”。

二、雷阵雨天。

夏至期间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一些地区或会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夏至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夏至的含义是:炎热的夏天来临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长。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一天。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夏至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

对于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来说,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过后经南返,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

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