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_物理声现象中考必考题型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章 声现象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_物理声现象中考必考题型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_物理声现象中考必考题型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_物理声现象中考必考题型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有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发声体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6.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鞭、禁鸣笛(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设隔音墙、种植树木(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防噪声耳罩

7.声能传递信息,如:B超,声呐、医生的听疹器的应用。声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洁牙,超声波清洗钟表

章 声现象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人发声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的振动,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不同介质中的声音的速度是不同的。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声音靠介质传播,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

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4、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声音的特色。决定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声音和音色。

5、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

(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特点: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

(2)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

6、噪声的含义:(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7、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大于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大于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大于90dB,会破坏听力。

8、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声的利用:

(1)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声音就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根据声音返回的时间,可以判断障碍物的位置。现在人们用来探测海底的“声呐”装置,医学上的“B超”等,都是利用了回声的原理。

(2)利用声波传递能量。如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等。

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二、 乐音与噪声

1、 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

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 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 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 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

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

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

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三、 超声与次声

1、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

超声:频率在20000Hz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

次声: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

2、 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

(1) 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

(2)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超)

(3) 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

四、 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则

— =2 解得S=727.6m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

340(t+2)=5200t 解得t=0.14s

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 0.14s=727.6m

章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有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发声体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6.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鞭、禁鸣笛(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设隔音墙、种植树木(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防噪声耳罩

7.声能传递信息,如:B超,声呐、医生的听疹器的应用。声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洁牙,超声波清洗钟表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章声现象

1.振动,振动,介质,快,慢,,慢,340,真空。~~~~2.回声, 0.1 , 加强.~~~~3.音调 , 频率 , 频率, 响度 ,振幅, 振幅 , 响度, 音色 ,音色,~~~~4.杂乱无章振动, 分贝.(希望能帮到你\(^o^)/~!)

物体振动 振动 介质 快 慢 慢 340 真空

回声 0.1 加强

音调 频率 频率 响度 振幅 振幅 响度 音色 音色

杂乱无章振动 分贝

1、振动,振动。介质,快,慢,慢。340。真空。

2、回声。0.1,减弱。

3、音调,频率,频率;响度,幅度,振幅,响度;音色。

4、无规则振动;分贝。

是由物体振动, 振动 , 介质, 快 ,慢 , 慢 , 340 , 真空 ,

回声, 0.1 ,加强,

音调 , 频率 , 频率 , 响度 ,振幅 ,振幅 ,响度 ,音色, 音色,

杂乱无章振动, 分贝 ,

就认定

1、物体振动;振动;介质;快;快;慢;340;真空

2、回声;0.1

3、(1)、音调;频率频率(2)、响度;振幅;振幅;响度(3)、音色;音色

4、无规则振动;分贝

比较基础,属于基本知识提纲,是每个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太简单了吧!基础的基础了!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声音的是人类动物交流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生物之间的交流媒介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声现象》知识点整理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有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快,气体中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电磁波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但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s。

人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少于: S=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vt =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声现象 ×340m/s×0.1s=17m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 方法 听到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五)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及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3、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和离声源的距离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声源的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6、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7、区分乐音的三个特征: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

高声大叫——指响度; 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六)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的四大污染源: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有毒的固体废弃物污染。

2、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一切干扰人们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

为了不影响睡眠,一般不要超过50dB,

为了不影响工作,一般不要超过70dB,

为了不损害听力,一般不要超过90dB,

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微弱的声音;

4、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例:汽车安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植树、隔音墙)

(3)在人耳处减弱.(例:戴耳塞)

(七)声的利用:

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例:1、蝙蝠用来辨路捕食2、超声波测速仪 3、“B超” 4、“声呐”)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例:1、清洗精密机械 2、粉碎体内结石 3、制成超声加湿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史上全!

初中物理是各位同学需要下功夫的一门学科,很多同学对待初中物理的学习态度和初中数学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初中物理的难度。现在我将初中物理知识点进行总结,供各位初中同学学习,复习使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知识总结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记录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光的折射知识总结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基本的测量,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小刻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测量时,要估读到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异,叫误。 误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