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笙耀百科 >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_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上册主题感悟

古人谈读书的课文是什么?

课文《古人谈读书》全文通过古人对读书的论述,总结了读书的正确态度与正确方法。《古人谈读书》中孔子认为不懂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要满足,所学知识要默默记住;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有志, 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_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上册主题感悟古人谈读书 五年级上册_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上册主题感悟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四课的一篇课文。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学习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古人谈读书五年级上册的翻译(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翻译)

《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的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士人读书,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原文:《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盖士人读书,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内容是什么?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叫《古人谈读书》,内容:《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原文: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三,盖士人读书,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国藩。

译文:

一,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二,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三,士人读书,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内容是什么?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叫《古人谈读书》,内容:《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三个古人读书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古人谈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古人谈读书》选取了春秋经典著作《论语》和宋代大学者朱熹关于读书、学习的言论,阐述了孔子及其以及朱熹对读书的态度和方法,紧密契合了本单元 “读书明智”这一人文主题,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扩展资料: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1、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2、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3、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