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乙酸乙酯职业接触限值_乙酸乙酯导致的职业病

乙酸的化学性质:

乙酸乙酯职业接触限值_乙酸乙酯导致的职业病乙酸乙酯职业接触限值_乙酸乙酯导致的职业病


1.酸性,能电离出氢离子 CH3COOH === CH3COO- + H+ (电离是可逆的)

具有酸的通性,是弱酸,比碳酸强

浓硫酸

2.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CH3COOH + HOCH2CH3 ====== CH3COOCH2CH3 + H2O

加热

催化剂

3.阿尔发氢的取代反应: CH3COOH + Cl2 ====== CH2Cl COOH + HCl

LiAlH4

4.h还原反应: CH3COOH ======= CH3CH2OH

酸性

羧酸中,例如乙酸,的羧基氢原子能够部分电离变为氢离子(质子)而释放出来,导致羧酸的酸性。乙酸在水溶液中是一元弱酸,酸度系数为4.8,pka=4.75(25℃),浓度为1mol/l的醋酸溶液(类似于家用醋的浓度)的ph为2.4,也就是说仅有0.4%的醋酸分子是解离的。

乙酸的酸性促使它还可以与碳酸钠、氢氧化铜、苯酚钠等物质反应。

2ch3cooh

+na2co3

=2nach3coo

+co2

↑+

h2o

2ch3cooh

+cu(oh)2

=cu(ch3coo)2

+2h2o

ch3cooh

+c6h5ona

=c6h5oh

(苯酚)+

ch3coona

对于许多金属,乙酸是有腐蚀性的,例如铁、镁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和金属乙酸盐。因为铝在空气中表明会形成氧化铝保护层,所以铝制容器能用来运输乙酸。金属的乙酸盐也可以用乙酸和相应的碱性物质反应,比如最著名的例子:小苏打与醋的反应。除了醋酸铬(ii),几乎所有的醋酸盐能溶于水。

mg(s)+

2ch3cooh(aq)

→(ch3coo)2mg(aq)

+h2(g)

nahco3(s)

+ch3cooh(aq)

→ch3coona(aq)

+co2(g)

+h2o(l)

乙酸能发生普通羧酸的典型化学反应,特别注意的是,可以还原生成乙醇,通过亲核取代机理生成乙酰氯,也可以双分子脱水生成酸酐。

同样,乙酸也可以成酯或氨基化合物。如乙酸可以与乙醇在浓

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乙酸乙酯(本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类型属于取代反应中的酯化反应)。

ch3cooh

+ch3ch2oh<==>

ch3cooch2ch3

+h2o

440℃的高温下,乙酸分解生成甲烷和二氧化碳或乙烯酮和水。

乙酸分子式为C2H4O2.乙酸具有酸的通性,即①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②能与金属反应③能与碱反应④能与碱的氧化物反应⑤能与盐反应.乙酸是一种弱酸,也是一种有机酸,它的酸性比碳酸强

乙酸又称醋酸,分子式C2H4O2,结构式CH3COOH。其实很多名词你都可以去百科看看,很全面的。

职业危害因素中乙酸乙烯酯限制是指

职业危害因素中乙酸乙烯酯限制是指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乙酸乙酯安全技术说明书

非售品

CAS:141-78-6

分子式:C4H8O2

乙酸乙酯;醋酸乙酯

标识

中文名: 乙酸乙酯;醋酸乙酯

英文名: Ethyl acetate;Acetic ester

分子式: C4H8O2 分子量: 88.1

结构式:

CAS号: 141-78-6 RTECS号: AH5425000

HS编码: UN编号: 1173

危险货物编号: 32127 IMDG规则页码: 3220

理化

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澄清液体,有芳香气味,易挥发。

主要用途: 用途很广。主要用作溶剂,及用于染料和一些医药中间体的合成。

熔点: -83.6 沸点: 77.2

相对密度(水=1): 0.90 相对密度(空气=1): 3.04

饱和蒸汽压(kPa): 13.33/27℃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氯仿、丙酮、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临界温度(℃): 250.1 临界压力(MPa): 3.83 最大爆炸压力(MPa):0.850

燃烧热(kj/mol): 2244.2

燃烧

爆炸

危险

性 避免接触的条件:

燃烧性: 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 甲

闪点(℃): -4℃闭杯;13℃开杯 自燃温度(℃): 426℃

爆炸下限(V%): 2.0 爆炸上限(V%): 11.5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易燃性(红色):3 反应活性(黄色):0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 稳定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酸类。 聚合危害: 不能出现

灭火方法: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如果该物质或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

包装

储运 危险性类别: 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7

包装类别: Ⅱ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定期检查是否有泄漏现象。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废弃:处置前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废物储存参见“储运注意事项”。用控制焚烧法处置。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木板箱。 ERG指南:129 ERG指南分类:易燃液体(极性的/与水混溶的/有毒的)

毒性

危害 接触限值: 中国MAC:300mg/m3 苏联MAC:200mg/m3 美国TWA:OSHA 400Ppm,1440mg/m3;ACGIH 400ppm,1440mg/m3 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羟胺-氯化铁分光光度法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 LD50:5620mg/kg(大鼠经口);4940mg/kg(兔经口) LC50:1600ppm 8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豚鼠吸入2000ppm或7.2g/m3,65次接触,无明显影响。致突变性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啤酒酵母菌24400ppm。细胞遗传学分析:仓鼠成纤维细胞9g/L。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健康危害: 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吸入可引起缓慢而渐进的麻醉作用。持续大量吸入,可致呼吸麻痹。有致敏作用,因血管神经障碍而致牙龈路充血及粘膜炎症;可致湿疹样皮炎。 IDLH:7320mg/m3(2000ppm)(10%LEL) 嗅阈:0.61ppm OSHA:表Z—1空气污染物健康危害(蓝色):1

急救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注意患者保暖并且保持安静。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该物质可引起迟发反应。确保医务人员了解该物质相关的个体防护知识,注意自身防护。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如果呼吸困难,给予吸氧。

食入: 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NIOSH/OSHA2000ppm:连续供气式呼吸器、动力驱动装有机蒸气滤毒盒的空气净化呼吸器、装药剂盒防有机蒸气的全面罩呼吸器、装有机蒸气滤毒盒的空气净化式全面罩呼吸器(防毒面具)、自携式呼吸器、全面罩呼吸器。应急或有计划进入浓度未知区域,或处于立即危及生命或健康的状况:自携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供气式正压全面罩呼吸器辅之以辅助自携式正压呼吸器。逃生:装有机蒸气滤毒盒的空气净化式全面罩呼吸器(防毒面具)、自携式逃生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 戴防护手套。

其他: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危险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环境信息: EPA有害废物代码:U112 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款261,有毒物或无其他规定。资源保护和回收法:禁止土地存放的废物。资源保护和回收法:通用的处理标准废水0.34mg/L;非液体废物33mg/kg。安全饮水法:禁止注入。应急计划和杜区知情权法:款304应报告量2270kg。有毒物质控制法:40CFB799.5000

GBZ/T 160.65—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前言 4 1 范围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6 3 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6.1 3.1 原理 6.2 3.2 仪器 6.3 3.3 试剂 6.4 3.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6.5 3.5 分析步骤 6.6 3.6 计算 6.7 3.7 说明 1 拼音 GBZ/T 160.65—2004 gōng zuò chǎng suǒ kōng qì yǒu dú wù zhì cè dìng lǔ dài zhī fáng zú zhǐ lèi huà hé wù

2 英文参考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halogenated aliphatic ester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ICS 13.100C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160.65—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halogenated aliphatic ester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4年05月21日发布,自2004年12月01日起实施。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3 前言

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卤代脂肪族酯类[包括氯乙酸甲酯(Methyl chloroacetate)和氯乙酸乙酯(Ethyl chloroacetate)]的浓度。本标准是总结、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生文和梁禄。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卤代脂肪族酯类

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浓度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卤代脂肪族酯类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5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6 3 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的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6.1 3.1 原理

空气中的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用活性炭管采集,二硫化碳解吸后进样,经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6.2 3.2 仪器

3.2.1 活性炭管,溶剂解吸型,内装100mg/50mg活性炭。

3.2.2 空气采样器,流量0~500ml/min。

3.2.3 溶剂解吸瓶,5ml。

3.2.4 微量注射器,10μl。

3.2.5 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仪器操作参考条件

色谱柱:2m×3mm,FFAP:6201红色担体10:100;

柱温:110℃;

汽化室温度:170℃;

检测室温度:170℃;

载气(氮气)流量:25ml/min。

6.3 3.3 试剂

3.3.1 二硫化碳,色谱鉴定无干扰色谱峰。

3.3.2 FFAP,色谱固定液。

3.3.3 6201红色担体,60~80目。

3.3.4 标准溶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约5ml二硫化碳,准确称量后,加入数滴氯乙酸甲酯或氯乙酸乙酯(色谱纯),再准确称量;加二硫化碳至刻度;由2次称量之差计算出浓度,为标准贮备液。置冰箱保存。临用前,用二硫化碳稀释成100.0μg/ml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标准溶液。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6.4 3.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3.4.1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200ml/min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3.4.2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50m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3.4.3 个体采样: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向上,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流量采集2~8h空气样品。

3.4.4 样品空白:将活性炭管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容器中运输和保存。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14d。

6.5 3.5 分析步骤

3.5.1 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前后段活性炭分别倒入溶剂解吸瓶中,各加入1.0ml二硫化碳,封闭后,振摇1min,解吸30min。解吸液供测定。若解吸液中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可用二硫化碳稀释后测定,计算结果时乘以稀释倍数。

3.5.2 标准曲线的绘制:用二硫化碳稀释标准溶液成0.0、5.0、10.0和20.0μg/ml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分别进样1.0μl,测定各标准系列。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氯乙酸甲酯或氯乙酸乙酯浓度(μg/ml)绘制标准曲线。

3.5.3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和样品空白解吸液,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氯乙酸甲酯和氯乙酸乙酯的浓度(μg/ml)。

6.6 3.6 计算

3.6.1 按式(1)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式中:

Vo——标准采样体积,L;

v——采样体积,L;

t——采样点的温度,℃;

P——采样点的大气压,kPa。

3.6.2 按式(2)计算空气中氯乙酸甲酯或氯乙酸乙酯的浓度:

式中:

C——空气中氯乙酸甲酯或氯乙酸乙酯的浓度,mg/m3;

c1,c2——测得前后段活性炭解吸液中氯乙酸甲酯或氯乙酸乙酯的浓度(减去样品空白),μg/ml;

v——解吸液的总体积,ml;

Vo——标准采样体积,L。

3.6.3 时间加权平均接触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6.7 3.7 说明

3.7.1 本法的检出限:氯乙酸甲酯为2.8μg/ml,氯乙酸乙酯为1.9μg/ml;最低检出浓度:氯乙酸甲酯为0.9mg/m3,氯乙酸乙酯为0.6mg/m3(以采集3L空气样品计)。测定范围:氯乙酸甲酯为2.8~20μg/ml,氯乙酸乙酯为1.9~20μg/ml。相对标准偏差:氯乙酸甲酯为3.1%~7.3%,氯乙酸乙酯为2.6%~3.3%。

3.7.2 本法的采样效率>99%。100mg活性炭的穿透容量:氯乙酸甲酯>6.8mg,氯乙酸乙酯>24.1mg。平均解吸效率:氯乙酸甲酯为97.3%,氯乙酸乙酯为97.0%。每批硅胶管应测定解吸效率。

3.7.3 样品测定方法:先将溶剂吸附剂管的前段倒入解吸瓶中解吸并测定,如果测定结果显示未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后段可以不用解吸和测定;当测定结果显示超出吸附剂的穿透容量时,再将后段吸附剂倒入解吸瓶中解吸并测定,测定结果计算时将前后段的结果相加后作相应处理。

有机化合物的一大类,是脂肪烃、脂环烃或芳香烃侧链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而成的化合物。一般所指的醇,羟基是与一个饱和的,sp3杂化的碳原子相连。若羟基与苯环相连,则是酚;若羟基与sp2杂化的烯类碳相连,则是烯醇。酚与烯醇与一般的醇性质上有较大差异。

说明白点就是有个或多个羟基,也就是-OH

酸类物质名〖acid〗。能与碱反应生成盐的一种化合物(如盐酸、硫酸或苯甲酸);如溶于水,则其水溶液呈酸味,能使石蕊试纸变红,与某些金属(如铁,锌,锡)反应放出氢气;一种含氢化合物(HX),在水溶液中产生水合氢离子(如H3O+)和阴离子X-,强酸(如硝酸、盐酸或三氯醋酸)的稀溶液电离程度基本完全,弱酸(如醋酸或苯甲酸)的电离度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极弱的酸(如氢氰酸或硼酸)的电离度远小于百分之一

说明白点就是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很低级的说法)呵呵

乙酸和乙醇。。。。

乙醇

CAS登记号:64-17-5

RTECS号:KQ6300000

UN编号:1170

EC编号:603-002-00-5

中国危险货物编号:1170 中文名称:乙醇(无水); 乙醇

英文名称:ETHANOL (ANHYDROUS); Ethyl alcohol

分子量:46.1 化学式:CH3CH2OH/C2H6O

危害/接触

类型急性危害/症状预防急救/消防

火 灾高度易燃。 禁止明火、禁止火花和禁止吸烟。禁止与强氧化剂接触。 干粉、抗溶性泡沫、大量水、二氧化碳。

爆 炸蒸气/空气混合物有爆炸性。 密闭系统、通风、防爆型电气设备和照明。不要使用压缩空气灌装、卸料或转运。

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料桶等冷却。

接 触

# 吸入咳嗽,头痛,疲劳,倦睡。 通风,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

# 皮肤皮肤干燥。 防护手套。 脱去污染的衣服。冲洗,然后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肤。

# 眼睛发红,疼痛,灼烧感。 护目镜。 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 食入灼烧感,头痛,意识模糊,头晕,神志不清。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漱口,给予医疗护理。

泄漏处置通风。移除全部引燃源。尽可能将泄漏液收集在有盖的容器中。用大量水冲净残余物。

包装与标志 欧盟危险性类别:F符号 R:11 S:2-7-16

联合国危险性类别:3 联合国包装类别:II

中国危险性类别:第3类 易燃液体 中国包装类别:II

应急响应运输应急卡:TEC(R)-30S1170

美国消防协会法规:H0(健康危险性);F3(火灾危险性);R0(反应危险性)

储存 耐火设备(条件)。与强氧化剂分开存放。

重要数据物理状态、外观: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

物理危险性:蒸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容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化学危险性:与次氯酸钙,氧化银和氨缓慢反应,有着火和爆炸危险。与强氧化剂如硝酸、硝酸银、硝酸汞或氯化镁激反应,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

职业接触限值:阈限值:1000ppm(时间加权平均值),A4(不能分类为人类致癌物)(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2004年)。最高容许浓度:500ppm,960mg/m3;最高限值种类:II(2);致癌物类别:5;妊娠风险等级:C;胚细胞突变等级:5(德国,2004年)。

接触途径:该物质可通过吸入其蒸气和经食入吸收到体内。

吸入危险性:20℃时该物质蒸发,相当慢地达到空气中有害污染浓度。

短期接触的影响:该物质刺激眼睛。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能引起眼睛和呼吸道刺激。该物质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

长期或反复接触的影响:液体使皮肤脱脂。该物质可能对上呼吸道和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导致刺激、头痛、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见注解。

物理性质沸点:79℃

熔点:-117℃

相对密度(水=1):0.8

水中溶解度:混溶

蒸气压:20℃时5.8kPa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1):1.6

蒸气/空气混合物的相对密度(20℃,空气=1):1.03

闪点:13℃(闭杯)

自燃温度:363℃

爆炸极限:空气中3.3%~19%(体积)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32

环境数据

注解 怀孕期间饮酒可能对未出生婴儿产生不良影响。长期饮用乙醇可能引起肝硬变。 50%水溶液的闪点为24℃。

乙酸

CAS登记号:64-19-7

RTECS号:AF1340000

UN编号:2789(>80%)

EC编号:670-002-00-6

中国危险货物编号:2789 中文名称:乙酸;冰醋酸;甲烷羧酸

英文名称:ACETIC ACID; Glacial acetic acid; Ethanoic acid; Ethylic

acid; Methanecarboxylic acid

分子量:60.1 化学式:CH3COOH/C2H4O2

危害/接触

类型急性危害/症状预防急救/消防

火 灾易燃的。 禁止明火、禁止火花和吸烟。 干粉,抗溶性泡沫,雾状水,二氧化碳。

爆 炸高于39℃时可能形成爆炸性蒸气/空气混合物。 高于39℃时,密闭系统,通风和防爆型电气设备。

着火时喷雾状水保持料桶等冷却。

接 触 避免一切接触!

# 吸入咽喉疼痛,咳嗽,灼烧感,头痛,头晕,气促,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推迟显现。(见注解)。 通风,局部排气通风或呼吸防护。

新鲜空气,休息,半直立体位,给予医疗护理。

# 皮肤发红,疼痛,水疱,皮肤烧伤。 防护手套,防护服。

脱掉污染的衣服,冲洗,然后用水和肥皂清洗皮肤。用大量水冲洗或淋浴,给予医疗护理。

# 眼睛疼痛,发红,严重深度烧伤,失明。 面罩。 首先用大量水冲洗几分钟(如可能易行,摘除隐形眼镜),然后就医。

# 食入腹部疼痛,灼烧感,腹泻,休克或虚脱,呕吐,咽喉痛。 工作时不得进食、饮水或吸烟。 漱口,不要催吐,大量饮水,给予医疗护理。

泄漏处置将泄漏液收集在可密闭容器中。在专家指导下,小心用碳酸钠中和泄漏液。用大量水冲净残余物。个人防护用具:化学防护服,包括自给式呼吸器。

包装与标志 不要与食品和饲料一起运输。

欧盟危险性类别:C符号 标记:B R:10-35 S:1/2-23-26-45

联合国危险性类别:8 联合国次要危险性:3

联合国包装类别:Ⅱ

中国危险性类别:第8类腐蚀性物质 中国次要危险性:3

中国包装类别:Ⅱ

应急响应运输应急卡:TEC(R)-80GCF1-II。

美国消防协会法规:H2(健康危险性);F2(火灾危险性);R0(反应危险性)

储存 耐火设备(条件)。与食品和饲料分开存放。见化学危险性。贮存在通风良好的室内。

重要数据物理状态、外观:无色液体,有刺鼻气味。

化学危险性:该物质是一种弱酸。与氧化剂和碱激烈反应。与许多金属反应,生成易燃/爆炸性气体氢(见卡片#0001)。浸蚀某些塑料、橡胶和涂料。

职业接触限值:阈限值:10ppm(时间加权平均值),15ppm(短期接触限值)(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2004年)。最高容许浓度:IIb(未制订标准,但可提供数据)(德国,2004年)。

接触途径:该物质可以通过吸入其蒸气或食入吸收到体内

吸入危险性:20℃时,该物质蒸发可相当快达到空气中有害污染浓度。

短期接触的影响:该物质和蒸气腐蚀眼镜、皮肤和呼吸道。食入有腐蚀性。 吸入蒸气可能引起肺水肿(见注解)。影响可能推迟显现。需进行医学观察。

长期或反复接触的影响:反复或长期与皮肤接触可能引起皮炎。该物质可能对胃肠道有影响,导致消化紊乱,包括胃灼热和便秘。

物理性质沸点:118℃

熔点:16.7℃

相对密度(水=1):1.05

水中溶解度:混溶

蒸气压:20℃时1.5kPa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1):2.1

蒸气/空气混合物的相对密度(20℃,空气=1):1.02

闪点:39℃(闭杯)

自燃温度:427℃

爆炸极限:在空气中5.4%~16%(体积)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0.31

环境数据该物质对水生生物是有害的。

注解

肺水肿症状常常几个小时以后才变得明显,体力劳动使症状加重。因此,休息和医学观察是必要的。应考虑由医生或医师指定的人立即采取适当吸入治疗法。其他UN编号:2790,乙酸溶液(10%~80%乙酸);联合国危险性类别:8。

一个是醇,一个是酸~

物理性质不清楚,

化学性质,乙醇主要是-OH作用,乙酸主要是-COOH作用

对苯二甲酸,又称p-苯二甲酸,是产量最大的二元羧酸,主要由对二甲苯制得,是生产聚酯的主要原料。常温下为固体。加热不熔化,300℃以上升华。若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可于425℃熔化。常温下难溶于水。 主要用于制造合成聚酯树脂、合成纤维和增塑剂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对苯二甲酸 外文名 :p-phthalic acid 简称 :PTA 中文别名 :精对苯二甲酸 1,4-苯二甲酸 分子式 :C8H6O4;HOOCC6H4COOH 分子量 :166.131 英文别名 :1,4-dicarboxybenzene cas号 :100-21-0 EINECS号 :202-830-0 理化常数,环境影响,健康危害,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环境标准,应急处理,泄漏应急处理,防护措施,急救措施,工艺技术,生产方法,苯酐转位法,甲苯氧化歧化法,主要用途,储运条件,加工工艺, 理化常数 中文别名: 对苯二(甲)酸,松油苯二甲酸; 纯对苯二酸; 对酞酸; 对苯二酸; 对二苯甲酸,对酞酸 CAS登录号:100-21-0 EINECS号:202-830-0 terephthalic acid 两个羧基分别与苯环中相对的两个碳原子相连线而成的二元芳香羧酸。 产品性状 该品为白色晶体或粉末,低毒,可燃。若与空气混合,在一定的限度内遇火即燃烧甚至发生爆炸。 熔点300 °C 自燃点680℃ 燃点384~421℃ 升华热98.4kJ/mol 燃烧热3225.9kJ/mol 闪点 >110℃ 密度1.55g/cm 3 。 溶于碱溶液,微溶于热乙醇,不溶于水、乙醚、冰醋酸、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甲苯、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可溶于DMF、DEF和DMSO等强极性有机溶剂。 对苯二甲酸可发生酯化反应;在强烈条件下,也可发生卤化、硝化和磺化反应。 环境影响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眼睛、皮肤、黏膜和上呼吸道有 *** 作用,未见职业中毒的报导。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 50 1670mg/kg(小鼠腹腔);3200mg/kg(大鼠经口);3550mg/kg(小鼠经口) 危险特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环境标准 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0.1mg/m3 前苏联(1975) 水体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 0.1mg/L 中国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OELs(mg/m 3 )PC-TWA:8;PC-STEL:15。 应急处理 泄漏应急处理 切断火源。戴好防毒面具和手套。收集运到空旷处焚烧。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较高时,佩带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可采用安全面罩。 防护服:穿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后,沐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工艺技术 PTA生产工艺过程可分氧化单元和加氢精制单元两部分。原料对二甲苯以醋酸为溶剂,在催化剂作用下经空气氧化成粗对苯二甲酸,再依次经结晶、过滤、干燥为粗品;粗对苯二甲酸经加氢脱除杂质,再经结晶、离心分离、干燥为PTA成品。 粗对苯二甲酸的提纯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粗对苯二甲酸烘乾,球磨,筛分,使粒径达到1~5μm,在60℃-100℃的温度下,浸渍于水中,搅拌,澄清、然后撇水,最后离心分离,80℃-105℃烘乾,获得纯对苯二甲酸。所说的粗对苯二甲酸为碱减量废水经酸析后的沉淀物,杂质的乾基重量含量为15%-18%。 精对苯二甲酸(PTA)工艺的主要专利厂商是BP-Amoco、Dupont-ICI和三井油化等公司,经多年发展,上述三公司技术大同小异、各有特点,水平不相上下。世界采用BP-Amoco工艺的PTA装置生产能力总计达717.6万t/a,Dupont-ICI工艺为349.5万t/a,三井油化工艺为102.5万t/a。,4-C6H4( COOH )2。无色晶体。300℃ 以上即升华。在水中溶解度极小 ,溶于二甲基亚砜、二甲基甲酰胺、六甲基磷酰三胺。由于它溶解度小和熔点高,提纯困难。 对苯二甲酸在工业上由对二甲苯经硝酸氧化,或在钴盐催化下经空气氧化制得。利用苯甲酸钾或邻苯二甲酸钾,在镉或锌催化剂和二氧化碳存在下进行重排反应,也可生产对苯二甲酸。 用途:对苯二甲酸及其二甲酯主要用于与乙二醇缩聚形成聚酯,由它制造的合成纤维商品名为涤纶。聚酯也可制成薄膜或注塑成形,广泛用于电子和汽车制造业。对苯二甲酸还可用于制造除草剂和粘接剂等。 精对苯二甲酸(PTA)是重要的大宗有机原料之一,其主要用途是生产聚酯纤维(涤纶)、聚酯薄膜和聚酯瓶,广泛用于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PTA的套用比较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PTA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其它部分是作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及其它产品的原料。 生产方法 在19世纪就已发现了PTA,直到1949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发现PTA(或其衍生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制造聚酯主要原料后,才开始广泛生产。1981年世界PTA产量已达3.485Mt。第一个工业化的生产方法是硝酸氧化法。随着聚酯工业的发展,已开发出从多种原料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生产PTA的方法(图1)。最经济、采用最广的是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的高温液相氧化法(见彩图),此法收率高,流程短。对二甲苯低温氧化法反应条件较温和,腐蚀性小,但流程较长,只在少数工厂采用。也有人提出先使对二甲苯经氨化氧化反应生成对苯二腈,然后水解生成PTA,但此法还未大规模生产。由于从混合二甲苯中分离对二甲苯成本较高,因此也开发了一些从其他原料出发的方法。这些方法中有的虽早已工业化,但并无发展,有的则只是处于中间试验阶段。 对二甲苯高温液相氧化法 此法首先由美国中世纪公司及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于1955年提出,1958年由美国阿莫科化学品公司工业化生产。 图1 总的反应式为(图1): 但实际过程复杂得多,有人认为是经过下列步骤(图2):由于第二个甲基不易氧化,反应过程易停止在对甲基苯甲酸或对羧基苯甲醛阶段。为使氧化反应能继续进行,阿莫科化学品公司采用高温和在醋酸钴-醋酸锰催化剂(见络合催化剂)中加入助催化剂溴化物(常用四溴乙烷)的流程 (图3)。溴化物所产生的溴可引发产生自由基链式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一般在塔式反应器中进行。反应温度为175~230℃,但多数是高于 200℃。较高的温度可以加速反应,减少中间产物,但分解所得副产物也增加。因反应热是依靠蒸发反应生成的水和溶剂醋酸移走的,故反应压力与蒸发量有关,一般为1.5~3.0MPa。停留时间为0.5~3h。醋酸钴和醋酸锰的浓度增加,可缩短停留时间或降低反应温度。高温氧化过程以对二甲苯计收率可达90%以上。由于反应温度高,又存在溴,具有强烈的腐蚀作用,故反应器需用钛或衬钛材料。 图2 图3 PTA在醋酸中溶解度不大,氧化产物呈泥浆状,经离心分离、干燥后即得固体的粗TPA,其中最有害的杂质是对羧基苯甲醛(含量1000~5000ppm)。粗TPA可经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生产聚酯,但更好的方法是提纯,用精TPA直接作聚酯的原料。常用的精制方法是阿莫科公司采用的加氢法,即在高温、高压下使粗TPA溶于水,然后在钯催化剂存在下对杂质进行加氢,再经结晶、过滤,即得纤维级(适于纺丝的纯度规格)精PTA,产品中对羧基苯甲醛的含量可小于 25ppm。精制过程中对苯二甲酸收率大于97%。精制方法除加氢外,还有升华等方法。 对二甲苯低温氧化法此法反应温度一般低于150℃,催化剂虽也用醋酸钴,但不用溴化物。此时为使第二个甲基转化成羧基,一般要加入在氧化反应时易产生过氧化物的共氧化物。例如,美国莫比尔化学公司用甲基乙基酮,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用乙醛,日本东丽公司用三聚乙醛。这些物质氧化后也都生成醋酸,而醋酸就是氧化时所使用的溶剂。反应条件以东丽法为例:温度120~150℃,压力3MPa,产率为96%。低温氧化法由于无溴化物,且反应温度低,反应器可以不用钛材。 苯酐转位法 联邦德国亨克尔公司的专利(图4中的11、12、13、16流程),又称亨克尔Ⅰ法(Henkel Ⅰ)。由日本帝人公司实现工业化。该法将邻苯二甲酸酐先转化为邻苯二甲酸二钾盐,经转位反应可得对苯二甲酸二钾盐,再经酸化(或称酸析)即可得PTA。在这些步骤中最困难的是转位反应,此反套用镉或锌催化剂,反应温度350~450℃,压力1~5MPa,反应器结构也很复杂。用硫酸酸化后生成的硫酸钾,转化为氢氧化钾再循环使用很困难,只能用作钾肥。亨克尔Ⅰ法原料贵,技术复杂,因此虽已工业化,但并未得到推广。 图4 甲苯氧化歧化法 又称亨克尔Ⅱ法(即图4中的1、12、14、16流程)。即以甲苯为原料,先经氧化制成苯甲酸,将其钾盐进行歧化,生成苯和对苯二甲酸二钾盐,经酸化即成PTA。其中最关键的是歧化反应,反应在400℃、2MPa和二氧化碳存在下进行。此法于1963年在日本由三菱化学工业公司实现了工业化。因成本高,于1975年停产。但又因原料甲苯比对二甲苯便宜得多,仍有一些国家的公司在研究改进此法。 主要用途 PTA 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最重要的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1963年以前由于PTA不易精制,故全部产品均先制成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精制分离杂质后,与乙二醇在釜式(间歇操作)、塔式(连续操作)反应器中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得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及其低聚物的混合物,再经缩聚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1963年,PTA精制方法实现工业化,特别是1965年阿莫科化学品公司的精制法成功,更多地采用PTA在一个或多个串联釜式反应器中与乙二醇直接酯化的方法。直接酯化对反应器要求较高,但可省去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制造及甲醇的回收过程,产品质量也较高。直接酯化法由于有上述优点,发展很快,在70年代精PTA产量已逐步接近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的产量。PTA还可通过与环氧乙烷反应生成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这种路线不但省去环氧乙烷水合制乙二醇的生产步骤,而且反应产物中低聚物很少。同时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能溶于水,易于进行结晶精制。因此,用粗PTA制粗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精制后再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就可避开较困难的粗PTA的精制过程。有许多公司对此法进行了研究和开发。 对苯二甲酸的套用比较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对苯二甲酸用于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的另一个重要套用是生产增塑剂,其中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它是由对苯二甲酸与工业辛醇(2-乙基己醇)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是一种高闪点、高比电阻率的高品质增塑剂,特别适用于耐热和绝缘要求高的电缆料的生产;第二是聚酯型增塑剂,是对苯二甲酸与多元醇(如二甘醇、三甘醇、甘油、丙二醇、丁二醇等)发生酯化缩聚反应的产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一般在1000-4000之间(作为增塑剂的聚酯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套用于化纤和塑胶包装的聚酯要小很多)。 储运条件 产品运输中应防火、防潮、防静电。袋装产品搬运时应轻装轻卸,防止包装损坏;槽车装卸作业时应注意控制装卸速度,防止产生静电。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干燥的仓库内,应远离火种和热源,与氧化剂、酸碱类物品分开存放,应防止日晒雨淋,不得露天堆放。 包装与储运 袋装产品采用内衬塑胶薄膜的包装袋,每袋产品净重1000±2kg。包装袋上应印有生产厂名、地址、商标、产品名称、等级、批号、净重和标准代号等。也可使用不锈钢槽车装运,装料前应检查槽车是否清洁、干燥,装料后进料口应密封并施加铅封。 使用注意事项 属低毒类物质,对皮肤和黏膜有一定的 *** 作用。对过敏症者,接触该品可引起皮疹和支气管炎。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0.1mg/m 3 。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 加工工艺 干燥处理:这种材料在高温下很容易水解,因此加工前的干燥处理是很重要的。建议在空气中的干燥条件为120℃,6~8小时,或者150℃,2~4小时。湿度必须小于0.03%。如果用吸湿干燥器干燥,建议条件为150℃,2.5小时。[2] 熔化温度:225~275℃,建议温度:250℃ 。 模具温度:对于未增强型的材料为40~60℃。要很好地设计模具的冷却腔道以减小塑件的弯曲。热量的散失一定要快而均匀。建议模具冷却腔道的直径为12mm。 注射压力:中等(最大到1500bar)。 注射速度:应使用尽可能快的注射速度(因为PBT的凝固很快)。 流道和浇口:建议使用圆形流道以增加压力的传递(经验公式:流道直径=塑件厚度+1.5mm)。可以使用各种型式的浇口。也可以使用热流道,但要注意防止材料的渗漏和降解。浇口直径应该在0.8~1.0*t之间,这里 t是塑件厚度。如果是潜入式浇口,建议最小直径为0.75mm。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