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蓝色狂想曲乐曲结构 蓝色狂想曲曲式结构

《蓝色狂想曲》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

在《蓝色狂想曲》中,格什温既借鉴了欧洲古典交响曲的传统技巧,又是美国的爵士音乐在严肃音乐中开花结果,创造了一种新颖别致的美国音乐风格。格什温在美国流行音乐与所谓“严肃音乐”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创造出了一种“交响爵士乐”的新。《蓝色狂想曲》也被认为是“允许爵士乐从酒吧间门里探出头来”的部成功的作品。

蓝色狂想曲乐曲结构 蓝色狂想曲曲式结构蓝色狂想曲乐曲结构 蓝色狂想曲曲式结构


蓝色狂想曲乐曲结构 蓝色狂想曲曲式结构


蓝色狂想曲乐曲结构 蓝色狂想曲曲式结构


管弦乐曲《蓝色狂想曲》欣赏

格什温 代表作:《波吉与贝丝》、《疯狂女郎》、《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等。他成功的把美国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特别是爵士乐等材料和手法运用于严肃音乐的创作之中,使得流行音乐、民间音乐与严肃音乐融为一体,这正是他创作的特色与风格。

《蓝色狂想曲》介绍

《蓝色狂想曲》创作于1924年,同年2乐12日在纽约的伊奥利亚音乐厅由保罗·怀特曼的管弦乐团首演,格什温担任独奏。

《蓝色狂想曲》的前半部由两个主题所主导:个是由单簧管向上滑音的布鲁斯主题,第二个主题为节奏上富于活力的曲调,机敏地与开篇的辉煌主题相对应。格什温认为主题为他积蓄了整整十年的乐曲奠定了基调:“这首乐曲是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音乐的声

音,一个打破旧传统主张、享乐主义、蔑视习俗惯例和疯狂追求快乐的时代;轻年女子不受传统拘束的年代……在后裤袋里装酒瓶和非法经营酒馆,不承担法律义务的同居和多萝茜·帕克的俏皮话的年代。”

格什温在两个主题中给予钢琴很大的发挥空间,而管弦乐队时常以其华丽的声音穿入。,他引入了另一支爵士乐曲调,它作为通向我们更熟悉和更缓慢的第二部分。

钢琴以宁静的半音进程以及富有神秘色彩和充满期望的步步上升,将我们带到广为人知的那一大段浪漫旋律的开始。弦乐开始缓慢而费力地演奏出个性化独特的旋律,它源自开始时有感染力的带切分的附加乐句。这个可爱的旋律相继变得敏感、辉煌、反复无常且具有金属的音色。然后乐曲转向了基于前面主题的快速再现,钢琴此时向着第二个节奏轻快的旋律挺进,管弦乐队奏出了开头那段由单簧管演奏的主题。整个乐曲在简洁而富有戏剧性辉煌的旋律中结束。

蓝色狂想曲(乔治·格什温交响曲)详细资料大全

《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1924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发表的钢琴协奏曲,获得了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了作曲家。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蓝色狂想曲 外文名称 :Rhapsody in Blue 发行时间 :1924年 谱曲 :乔治·格什温,菲尔德·格罗菲 音乐风格 :钢琴协奏曲,爵士、古典 曲目,创作历史,乐曲赏析,概况,主题,乐段,中段,尾声,配器,未完成配器的原因,乐队编制, 曲目 《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是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于1924年写给独奏钢琴及爵士乐团的乐曲,它融合了古典音乐的原理以及爵士的元素。 此曲的首演一般是认为在一个标题为“现代音乐实验”的音乐会中,于1924年2月12日纽约风神音乐厅(Aeolian Hall),由保罗·怀特曼(Paul Whan)指挥他的乐团以及格什温演奏钢琴。钢琴与交响乐团的版本是在1946年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Ferde Grofé)所改编,它成为了美国音乐会中的曲目之一。就像其它格什温的古典乐曲,蓝色狂想曲让他建立了多产作曲家的声誉。 创作历史 1924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发表了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作曲家。 乔治·格什温 早在格什温创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因此,当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邀请他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著写作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不过怀特曼给的期限太紧,而且他早就发布了格什温将为这次音乐会作曲、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的讯息。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据说格什温是在去波士顿的旅途中创作本曲的,他事后曾这样描述:"那是在火车上,可以听到铿锵的节奏和隆隆的撞击声……我经常在噪音深处听见音乐。就在那里,我忽然从头至尾构筑出--甚至是跃然纸上--……"从波士顿返回仅一星期,除了少数钢琴独奏的华彩乐段外,格什温完成了全曲的钢琴谱。至于那几个华彩乐段,他准备留到首演时作即兴创作。 乐曲完成后,格什温为作品的标题大伤脑筋,直到离初演只有几天时才定名。因为蓝色(blue)同作品中所采用的起源于美国黑人劳动歌曲和灵歌的布鲁斯(blues)曲调正好是同一个词,故最终采用了"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之名。 乐曲赏析 概况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主题 乐曲以独奏单簧管低音区里的一个滑音开始,这是一个上升音阶的基础。当音阶上升到一个音符时,作品的一个放任不羁的主要主题迸发了出来(bB大调)。接着,法国号和萨克斯管奏起了一个节奏性很强的主题。它和上述的单簧管主题情调十分接近,就像是这个主题的变形或延续,只是较前者更加强劲有力,而且显然带有舞曲风格。加弱音器的小号再次奏出这个主题,将优美的钢琴引来。钢琴在陈述主题后,又以变奏加入,并引向一个辉煌的、重述各主题的独奏。主要主题以果敢有力的音响出现在乐队齐奏的音乐中,明亮的小号又奏起了一支开阔嘹亮的曲调,音乐就此掀起了一个异常活跃的新 。 乐段 华彩乐段是仅由独奏乐器陈述的段落,钢琴在上行音阶与同音反复的爬行中,突然减缓节奏,随后独自陈述主题(G大调)。主题奏完后,紧张的第二主题随之而来,开始为g小调,但在几次变奏中出现频繁转调,大量的不和谐音展现了美国忙碌的工作生活。慌张的情绪暂时过去,钢琴以缓慢的琶音引开乐曲中段。 中段 这是一首弦乐器奏出的美妙歌曲(E大调),这是全曲的中心,也是美国音乐中最的段落之一。这段音乐宽广流畅、温柔感伤,有一种类似柴科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乐章基本主题的风格。但特别的是,中段还出现了若隐若现的小鼓,表明不安宁的情绪仍在继续。弦乐奏完后,钢琴接着以变奏陈述。 尾声 钢琴以一个速度变化带来了乐曲的尾声,与乐队再一次十分默契的配合。整个乐队以雷鸣般的气势再现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后,就以一个渐强的 辉煌地结束了全曲。 配器 未完成配器的原因 由于格什温创作《蓝色狂想曲》的时间十分紧迫,他对配器没有把握,所以这首乐曲最初的配器是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完成的。后来格什温又为这首曲子重新配器,这也就是现在演出的管弦乐队版本。 乐队编制 木管组 短笛(兼第三长笛) 2支长笛 3支双簧管 3支大管 2支单簧管 1支高音单簧管 1支低音单簧管 2支中音萨克斯 1支次中音萨克斯 铜管组 4支圆号 3支小号 2支次中音长号 1支低音长号 1只大号 打击乐组 定音鼓 钹(钹片与吊钹) 大鼓 大锣 三角铁 弦乐组 独奏钢琴 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管弦乐曲《蓝色狂想曲》欣赏

《蓝色狂想曲》是为钢琴和管弦乐队而写的类似单乐章的协奏曲作品,其中主题的即兴式表达同交响性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黑人布鲁斯音乐的调式及和声因素、爵士音乐的强烈的切分节奏和滑音效果,都赋予这部构思独特的作品一种与众不同的色彩。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全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如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歌唱性的对置,也颇具匠心。

乐曲以独奏单簧管低音区里的一个滑音开始,这是一个上升音阶的基础。当音阶上升到一个音符时,作品的一个放任不羁的主要主题迸发了出来(bB大调)。

华彩乐段是仅由独奏乐器陈述的段落,钢琴在上行音阶与同音反复的爬行中,突然减缓节奏,随后独自陈述主题(G大调)。

钢琴以一个速度变化带来了乐曲的尾声,与乐队再一次十分默契的配合。整个乐队以雷鸣般的气势再现了乐曲的主要主题后,就以一个渐强的辉煌地结束了全曲。

创作历史

1924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发表了钢琴协奏曲《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获得巨大成功,使他成为作曲家。

早在格什温创作生涯的初期,他就怀有成为严肃音乐家的雄心壮志。因此,当保罗·怀特曼为组织"现代音乐实验"音乐会而邀请他写一部"爵士协奏曲"时,格什温很感兴趣,他一直向往着写作掺有爵士乐因素的严肃音乐。

不过怀特曼给的期限太紧,而且他早就发布了格什温将为这次音乐会作曲、并亲自担任钢琴独奏的消息。这样,格什温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阅读短文《蓝色狂想曲》的诞生

乔治·格什温(1898~1937)美国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3岁开始学习钢琴与和声,16岁开始制作电影音乐,成为一名受欢迎的流行歌曲作家。1924年他为钢琴与乐队创作的管弦乐《蓝色狂想曲》,亦被称为爵士交响乐、爵士协奏曲,是爵士乐语言用于音乐会作品、用于交响乐的一个全新的尝试,获得极大的成功。他被看做是美国的民族乐派作曲家。他独特的音乐语言,鲜明的风格特征具有一种难以抗拒的艺术魅力。这使其成为20世纪较有影响的美国作曲家。1937年夏天,乔治·格什温因患脑癌,年仅39岁。

《蓝色狂想曲》是格什温的一首的现代管弦乐作品,原作以《为钢琴与爵士乐队而作》为标题,创作于1924年,采用了类似钢琴协奏曲的形式,结构上一气呵成,由4个比较突出的主题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首自由曲式的单乐章乐曲。这种自由分段、各段界限分明的结构,是爵士音乐常用的曲式特征。作品旋律极富感染力,动听,但主题、短句、动机等材料却没有展开,主要用了重复的手法,重复中使音乐带有即兴性质,是把爵士乐语言用于音乐会作品的个成功尝试,在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乔治·格什温说:“爵士乐是一种美国的民间音乐,它不是的但却是非常有影响的一种,它大概比其他任何一种风格的民间音乐都更深入到美国的气质和情感中,我相信它可以作为具有性价值的严肃交响性作品的基础。”

乐曲的开始是由黑管吹出的一段华彩段,接近黑管音域的缓慢颤音,在加速、渐强中,快速上行的一串十七连音音阶通过黑管的滑奏一蹴而就,布鲁斯蓝调三音(bmi)与蓝调五音(bsol),配合着随后下行的三连音和切分音节奏,以浓郁的爵士风格和色彩奏出了主题:

第二个主题包含着主题的节奏片段,通过法国号和萨克斯的变奏,以半音级进和环绕音型为特点,在乐曲中多次重复:

乐曲中第三个反复出现的是一个带有谐谑性的爵士风格主题,先后由低音乐器、钢琴、萨克斯演奏,随后又由加弱音器的小号、铜管乐器组、乐队全奏等形式重复。古老而令人难忘的爵士乐曲调,活泼而富有朝气,使人精神振奋:这段主题是由爵士乐中常见的音型演变而来:

当这一主题以加弱音器的小号为主奏乐器重复变奏时,爵士乐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个主题通过钢琴和乐队的相互竞奏,交织发展,相互陪衬、融合,在钢琴华彩段落的衬托下,推出一波又一波的。

作品的后部分,由弦乐器演奏出温柔、伤感的歌曲化旋律的第四个主题。这个主题和前3个充满爵士音调的音乐截然不同,旋律舒展优美,而两只圆号演奏的下行半音阶,又保持了音乐风格的统一: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钢琴用主题动机不断发展、变化,温柔的旋律逐渐加快,力度逐渐加大,情绪逐步高涨。乐曲进入尾声时,音乐反复回顾了前面先后呈示的各个主题,钢琴的独奏与乐队的协奏将音乐不断推向,在辉煌中结束全曲。

《蓝色狂想曲》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乐曲基调?

格什温在谈到《蓝色狂想曲》主题时,他说这是他积蓄了整整10年的乐曲基调:“这首乐曲是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音乐的声音,一个打破旧传统主张、享乐主义、蔑视习俗惯例和疯狂追求快乐的时代;青年女子不受传统拘束的年代……在后裤袋里装酒瓶和非法经营酒馆,而不承担法律义务的年代。”

格什温在这部作品中,对那些情绪截然不同的段落的安排采用抒情性与戏剧性、舞蹈性与歇唱性对置的方式,颇具匠心。

伯恩斯坦曾说过:”《蓝色狂想曲》是如此的段落性和不连贯,以致可随意切断、变化乐段或抛弃一部分;可在钢琴、管风琴、班卓琴或kazoo(一种玩具小笛)上演奏。但不管怎么改变,它仍然是《蓝色狂想曲》。为什么呢?因为那些曲调如此伟大,用这些曲调创作的东西将永远不会陈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