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智能数码 >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职高

现代诗歌《再别康桥》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这首诗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职高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职高


【定位】

1、课型--配乐朗诵鉴赏式

2、学情:面上中学大部分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比较薄弱,着重通过朗诵手段,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把握诗歌情感,培养其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教材:《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4、目标: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来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教法:诵读鉴赏法、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贯穿始终)

6、课时安排:2课时

【切入】

1、走近诗人。

学生自行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有条件可以先看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展播片段。查找些写离别的诗作。

2、创设情景。

播放电视剧片段和央视诗歌散文大赛《再别康桥》章,展示作者头像,让学生陈述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感知其代表作的风格。

【探究】

(一)教学板块一:诵读入境(初读原文,整体感知) 。

教师范读。放《神秘园》乐曲,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充分营造欣赏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

1、学生自由朗诵。初步指导学生读出停顿、节奏、重音。

2、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 教学板块二:想景悟情(播放音乐,充分发挥学生联想与想象,理解与吟诵双向并进)。

播放康桥风光片,请学生带着听乐感受再次小声读诗,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在表情达意时,往往要选择典型的景物用以表达特定的情感,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依据吗?学生讨论、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

①以四人小组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想象与联想,描绘出康河的美丽景色。教师多点拨、启发、鼓励。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

例如某生描述第二节: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头也荡漾起来。

②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诵读,体悟诗露的情感。诵读提示:(着重点析1、5、6、7这四节,其它内容相似留白让学生自行揣摩)。

节:“轻轻的”三个字须重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读出诗人依恋、感伤之情。

第五节:诗人情感达到了,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豪情;突出个别动词

(寻、撑、载、放),节奏加快。

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此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

第七节: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

③总结诗人情感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三) 教学板块三:赏文品美(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1、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通过以上的朗读、想景悟情,同学们认识到了作者独具的艺术匠心。请同学们

欣赏诗歌之美。生讨论,师点评。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

(四) 教学板块四:探异求新。

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

如: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2、营造的气氛轻松。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如: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送李端》卢纶)

3、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拓展】

找徐志摩另外一首诗《偶然》进行自我朗诵鉴赏。

【实践】

1、找些散文进行比较阅读,说说散文与诗歌在写法和读法上的不同。

2、多读好诗,可试着配乐朗诵。

【创意说明】

用乐曲《神秘园》贯穿课堂,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学组织形式一改传统的教学形式,采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本文用了四个主要步骤,即诵读入境、想景悟情、赏文品美、探异求新。

指导学生切己体察。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意象,创设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

整个教学设计是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趣味。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人的作用。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出韵律、情境、感情为步骤的递进式美读,理解全词大意,提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创作韵律图,依照韵律图反复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获得审美感受。

3、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创设的情境,体会其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读出韵律、情境、感情的三步美读,进行审美体验,进而理解全诗,获得一种审美感受。

2、在美读中把握意象的内涵,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境,通过情境描绘与渲染,学生进入情境。

朗读法(以读代讲):按照美读的步骤,层层递进,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理解分析。

想象、联想法:通过想象、联想学生进入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情感渗透法:通过美读,将文本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情感体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学生合唱李叔同的《送别》

离别是个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在“长亭外,古道边”流传着多少离别的凄美故事。这节课我们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来感受徐志摩对康桥的别样离情。(板书 课题)

二、展示目标

1、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

2、揣摩诗中的`意象,体会诗的意境。

3、诵读诗歌,体会诗人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引出“美读”:从朗读效果上,学生至“美读”,即美美地读,把诗歌读美。(板书:美读)

三、听读诗歌,确定基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诗歌,听完后说说这首诗歌给大家的感受是什么,怎么读?

明确:唯美——景美、诗美、情美

感情:惆怅、惜别 语调:舒缓、低沉 节奏:轻柔、和谐

四、诵读体味,指导朗读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全班齐读,师作评价,指导朗读方法。

2、学生视绘制的节奏韵律图,放声自由读。

3、请一名学生生试读一小节,学生评价。

(板书:韵律)

(二)二轮诵读,吟咏诗韵

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明确:

本诗的韵脚分别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从韵脚看,每节音韵统一,全诗逐节换韵,取韵又有开有合(开口、半开口和闭口音),有轻有重。

本诗的节奏: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为三到四个音步,韵式上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本诗的结构:首尾是呼应的,全诗7节,每节四句,每句字数6—8字,大致相等,各句又错开,整齐划一;但又反复强化那特定的情绪和格调,尾是首的复沓,但又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反复营造那“浓得化不开”的深深情味。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解释:康桥=剑桥=Gambriage)

然后问学生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学生会说出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播放大学图片。让学生指出剑桥大学,引出对徐志摩的介绍。

二、 徐志摩(课件介绍)

(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朗诵。

三、 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距(5分)

四、 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

五、 学生感受意象美

先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六、 课后小结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谢榛《四溟诗话》)

七、 课后作业

1、 每人写一首小诗,借景物抒发某种感情;

2、 选学徐的其它诗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